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勤劳智慧的曾一人借着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的东风,高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旗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曾一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40年来,我校迈入了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的新征程! 曾都一中始建于1956年,建校至今已有62年,历经两次搬迁,三番创业,从过去的渴望改善办学条件,到今天追求办学品位,弘扬曾一精神,打造凤凰文化,将信息技术与学习方式变革深度融合,一步步成长发展壮大起来。 在曾都一中从事教育工作31年的教师谢成林,既是曾一40年教育发展史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 谢成林毕业于襄阳师范学院,1987年毕业后分配到曾都一中老校区殷店天河口高中,虽然已过去31年,但谈起当年的学校状况,他依然历历在目。 从过去的渴望改善办学条件,到如今追求办学品味 “当时的学校环境还是挺简陋的,只有几排瓦房,师生加起来不到400人。教室里是简单的木头桌椅,操场都是土路”。这是被问及当时的办学条件时他的回答。据他回忆,当时的黑板是用水泥做的,表面抹上一层黑油漆,粉笔质量也有限,擦黑板的时候粉笔末满教室都是。下课铃是手动的,到一定的时间得有专门的值日老师去敲铃。学校唯一的篮球场也不是水泥地,打一场篮球,扬一地灰尘。学生宿舍虽然在他去的那一年进行了扩建和改造,但是条件依旧艰难,女生尚好住的是木架子床,男生睡的就是大铺板,两边用垒砌的砖一撑,木板一铺就是一个床。 经过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不断的变化更新,如今的曾都一中是一步一树,三步一花,校外亦林,校内亦山,有魅惑的桃园,有清幽的竹林,或亭阁楼榭突兀其上,或水池憩园掩映其中。与30多年前的校园相比,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除了学校环境的不断改善,教学硬件设施的提升更是与时俱进。今年夏天,学校斥资千万完成学校信息化改造,每间教室都配有一体机,校园网实现全覆盖。以前需要到处寻找的教辅书,如今上网一点应有尽有;以前需要将备课内容一点一滴全部书写到黑板上,如今不仅可以用电脑备课、制作漂亮形象的课件,并且随时在“电子白板”上进行播放。 从一瓶酱菜吃一星期到如今营养均衡,曾一师生物质生活有了巨大提高 据谢老师回忆,当时的物质条件匮乏,学生和老师的生活都很艰难。很多同学都是带一瓶菜一吃就是一周,夏天的时候天气热,没两天菜就坏掉了。这时候,学生往往从外面买一些酱豆借着老师的厨房把酱豆炒熟就着白米饭凑合着过接下来的几天。去年谢老师参加了一次当年学生的聚会,期间有个女生非常激动的说:“我非常感谢当时老师们借我们厨房,能让我们在那个时候吃个好饭。”不仅学生如此,老师们也是自立更生。当时学校有自己的菜地和农田,除了学校教学,老师们还要打理菜地和农田,每逢农忙时节,辛苦异常。 如今,师生们饮食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曾都一中食堂,各色包子、面食、自助应有尽有。除此之外,学校还配备了超市、理发店、书店、面包房、文具店、眼镜店等,极大了方便了师生的生活。目前,学校对学生的服务店面进行进一步改造,建设了统一的校园服务区,引进像洗衣房这样更加便捷的服务点,真正实现了“校园即家园。” 从零个本科生到数以千计的一本,曾一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40年来,曾都一中办学规模越来越大,从原来的几百人的小学校发展成如今数千人的泱泱大校。据校史记载,1979年在校生(含初中和高中)553人,教职工35人,录取大专2人,中专5人,技校3人。而如今2018年在校生3568人,教职工304人,在岗专任教师255人,有湖北省特级教师和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市、区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80人,高级教师99人,一级教师122人,硕士学历5人;高考一本上线198人,其中文史类44人,理工类154人,本科上线786人,文史类259人,理工类527人。 近些年,学校秉承“让每个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的办学理念和“好学力行、臻于至善”的校训,逐步形成管理严、学风浓、教风正的校园氛围,教育教学质量一直处于全市先进行列。学校先后获得“国家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先进集体”“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湖北省师范中学”“湖北省教改名校”“随州市十大名校”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提到改革开放,谢老师由感而发:“改革开放让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我们正是得益于改革开放,曾一才能由天河口初创,到烟岱包中兴,再到如今柳树淌的腾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