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论坛
  • 官方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随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遇随而安

    唐诗为镜照汗青

      [复制链接]

    68

    主题

    1659

    回帖

    3万

    积分

    白银队员

    Rank: 5Rank: 5

    积分
    39092
     楼主| 发表于 2015-3-31 19:50:21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小伙伴们顺着韩翃-唐德宗-李季兰-薛涛刘采春这条支线,和楼主飞散的联想一起回到元稹这根主线吧。前文提到崔护最爱的是桃花,那么元稹最爱的是什么花呢?在他的诗歌中也有线索提供: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虽然元稹在这首《菊花》诗中说自己并不是“偏爱”,只是因为“此花开尽更无花”的留恋,但文人的话往往是艺术夸张而已,不能仔细推敲,因为菊花后面至少还有林和靖种的梅花在等着登台盛开呢。此诗借物咏怀,明显是在对陶渊明和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句致敬,可见五柳先生确实是唐代各位大诗人的大众偶像。元稹虽然偏爱菊花,但他并不是唐朝诗人中咏菊最有名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

    主题

    1659

    回帖

    3万

    积分

    白银队员

    Rank: 5Rank: 5

    积分
    39092
     楼主| 发表于 2015-3-31 19:5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唐代最有名的菊花诗,出自另一位大名人黄巢之手,只是大家往往忘记了这位乱世枭雄还是一位诗人。黄巢最初是像其他诗人一样想去考进士,循规蹈矩地走学而优则仕的路线。其实小伙伴们应该想到,在唐朝敢于去考进士的人,做诗都不会很差的。但黄巢的运气太不好,或者应该说是唐朝的运气太不好,反正结果就是他屡试不中。如果主考官知道后来的后果,可能会吓得直接给黄巢一个状元当算了。
      没能如愿进入官场的黄巢不得不踏入复杂的社会混饭吃,刚开始的职业是私盐贩子,用来练练手而已。后来他终于转行到自己一直梦想的职业,有人称之为农民起义领袖,有人称之为杀人魔王,区别在于你站在哪个立场去看。但无论你站在哪个立场看黄巢,所有人对于他在葬送唐朝的过程立下了大功甚至说立下了第一大功,都没有太大的疑义。为什么楼主说农民起义领袖是他一直梦想的职业呢?因为小学课本上有他的一首《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选此诗入课本的人,大概喜欢它的不落俗套,别开生面。因为其他诗人咏菊大多都是为了抒发自己品行高洁、与世无争的情怀,但黄巢却是替菊花打抱不平,说如果自己能当上传说中司春之神“青帝”的话,非得让菊花到春天去和桃花一起怒放不可。这种违反自然规律的爱好,野史传奇中也有一位,就是我们的则天皇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

    主题

    1659

    回帖

    3万

    积分

    白银队员

    Rank: 5Rank: 5

    积分
    39092
     楼主| 发表于 2015-3-31 19:52:11 | 显示全部楼层
      传说有一年大雪纷飞的冬天,在帝都长安炉火熊熊温暖宫殿里的武则天正在饮酒作诗,喝高之后不知哪根筋搭错了,大冬天的忽然想要赏花以助诗性,便醉笔写下圣旨:
      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武则天写毕诏书,便让宫女拿到上苑焚烧了。百花仙子慑于此命,一夜之间齐刷刷地同时绽放。唯有牡丹仙子冷笑道:“百花开放,各按节令。纵然皇帝陛下人间极贵,又岂能逆天乱地?”第二天一早,武则天兴冲冲地跑去游玩上苑,发现唯有牡丹傲娇地抗旨不开,不禁勃然大怒,命令将牡丹贬到洛阳去。手下众人心中不以为然,但也只能唯唯诺诺地将上苑的牡丹尽数掘了,移植到了洛阳的荒僻郊外。不料高贵冷艳的牡丹一到洛阳就昂首怒放了。武则天恼羞成怒,下令将不肯屈服的牡丹烧毁。哪想到这些牡丹枝干虽被烧焦,但到了第二年春天反而开的更茂盛鲜艳了,从此还得了一个名字叫做“洛阳红”。
      小伙伴们要是不知道这个传说,就很难理解为什么蒋大为所唱的《牡丹之歌》里那句“有人说你娇媚,娇媚的生命哪有这样丰满;有人说你富贵,哪知道你曾历尽贫寒”,也很难理解为什么我们这个崇尚气节的民族虽然还没有选定国花,却把盛放的牡丹铸造在了流通最广的壹圆硬币之上。不只是因为牡丹的雍容华贵,更是因为她所代表的骨气。而天下牡丹最佳的两处,一处是她被贬的东都洛阳,另一处就是黄巢的老家菏泽,倒也有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

    主题

    1659

    回帖

    3万

    积分

    白银队员

    Rank: 5Rank: 5

    积分
    39092
     楼主| 发表于 2015-3-31 19:52:41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巢的科场失利和在京城亲眼目睹的晚唐吏治腐败,使他不但有了造反的动机,也看到了造反成功的希望。这首《题菊花》就是他借以抒发自己抱负的诗作,他真正想当的不是青帝,而是皇帝,你懂的。如果你还不懂,那么请看看他写的另外一首《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小学课本大概不敢收录这首杀气腾腾的诗,但不妨碍张艺谋导演把其诗句用在自己的电影名字上。诗中的“阵”、“黄金甲”这样的字眼,透出浓浓的杀伐之气,简直就是明目张胆的反诗啊,比宋江在浔阳楼题下而因之入狱的那首不知道明显多少倍。唐朝看来是没有什么文字狱,这首诗要是发表在满清,估计早就被高度敏感的“有关部门”抓捕归案了,还能等他后来造反吗?很多诗人不能中举是用口头抱怨,而黄巢不能中举就用行动报复,这个用现在的术语叫做“执行力强”。他攻入长安后残暴毒辣,滥杀无辜,农民起义成功进城多数都是这样原形毕露。
      后来明太祖朱元璋也有一首《菊花》诗,应该是仿照黄巢所做:
      百花发,我不发;我若发,都骇杀。
      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有黄巢诗作在前仿照着来写,结果贫民出生的朱重八还是把这首诗写成了打油体,文化水平比起曾赴京赶考进士的黄巢差了十万八千里,可见读没读书就是不一样。有人评论这两首诗分明就是同一个意思,两位作者的志向也一模一样,只是一个成则为王,另一个败则为寇而已。但朱元璋之所以能成功,与黄巢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没有像黄巢那样滥杀无辜,以至于失去民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

    主题

    1659

    回帖

    3万

    积分

    白银队员

    Rank: 5Rank: 5

    积分
    39092
     楼主| 发表于 2015-3-31 19:53:22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巢最终的结局,据官方说是败亡被杀,但也有传说是改名换姓出家当了和尚,这一点与后来李自成的结局之谜一样。《鹿鼎记》里面大和尚李自成还忘不了现身和大汉奸吴三桂争夺一下大美女陈圆圆,不管生存环境多恶劣,都要时不时露出头来刷一下存在感。“和尚说”的依据之一,是黄巢的一首《自题像》,楼主觉得颇有意思,大家可以体会一下其中的意味:
      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
      很多男人被骂为“重色轻友”,元稹则是反其道而行之。他对身边的女子们常常负心薄幸,对白居易这个知交朋友却非常珍惜,可称为重友轻色。元稹二十五岁时报考书判拔萃科,时年三十二岁的白居易同期参加考试,两人同科登第,一起被授予“校书郎”之职。“校书郎”元稹和“女校书”薛涛的缘分,大概也在那时候就埋下了伏笔?元白二人从此结为诗友,交情日渐深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

    主题

    1659

    回帖

    3万

    积分

    白银队员

    Rank: 5Rank: 5

    积分
    39092
     楼主| 发表于 2015-3-31 19:54:29 | 显示全部楼层
      元和四年,元稹去东川出差路经梁州时,晚上梦见自己和白居易、李杓直同游曲江慈恩寺。一觉醒来,听见屋外亭吏在大呼小叫安排行程,元稹才惊悟自己已经不在长安,而是人在旅途,当时就提笔写下这首《梁州梦》,寄给长安的白居易:
      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
      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
      过了几日,元稹收到了来自白居易的一封信,不禁十分讶异。因为掐指一算日子,自己的去信应该刚刚才到达白居易的手中,他怎么可能这么快就回信呢?赶紧拆封一看,白居易在信中写着:“昨天我和李杓直、弟弟白行简三人一起到曲江游玩,喝酒时想起了好兄弟你,写下了这首《同李十一醉忆元九》诗,并托人将它寄给旅途中你。”全诗如下: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元稹一看信末落款日期,原来白居易去曲江的那一天,正是自己做梦和他们一起去游玩的那一天,当下叹息不已。这真的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了,两首诗也因此传为千古佳话。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和兄长的名字是一幅意味深长的对仗。《中庸》中有一句“君子居易以俟命”,上不怨天,下不尤人;《论语?》中有一句“居敬而行简”。“居易”、“行简”两个词出处不同,却是凑成天然绝对,看来白氏兄弟的父亲为他们起名大有深意,应该是希望儿子们都能有颗平常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

    主题

    1659

    回帖

    3万

    积分

    白银队员

    Rank: 5Rank: 5

    积分
    39092
     楼主| 发表于 2015-3-31 19:54:59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白居易和元稹这样前途光明的年轻中央官员来说,相互之间交个春风满面的朋友并没有什么特别。但就像刘禹锡和柳宗元的友谊一样,白元两人也是在患难之中才渐渐真情尽显。白居易母亲过世时,按当时的制度三年间丁忧守丧,不能出来做官,自然就没有俸禄收入。在乐天贫病交加之时,平时的其他朋友们并没人能帮上什么大忙。这个时间段元稹正因为和仇士良打架一事被贬江陵,也是状况不佳,却固定分出自己俸禄中的一大块来接济白居易的生活。一个人在绰绰有余的时候去帮助别人,那叫搞慈善;而在自己也不宽裕的时候还能帮助别人,那才叫慷慨。楼主搞过慈善,但好像还没有慷慨过,所以在自己做不到的这一点上很欣赏元稹,不论他有多少别的缺点。白居易有感于元稹的真挚友谊,在元和九年写下了这首《寄元九》:
      一病经四年,亲朋书信断。
      穷通合易交,自笑知何晚。
      元君在荆楚,去日唯云远。
      彼独是何人,心如石不转。
      忧我贫病身,书来唯劝勉。
      上言少愁苦,下道加餐饭。
      怜君为谪吏,穷薄家贫褊。
      三寄衣食资,数盈二十万。
      岂是贪衣食,感君心缱绻。
      念我口中食,分君身上暖。
      不因身病久,不因命多蹇。
      平生亲友心,岂得知深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

    主题

    1659

    回帖

    3万

    积分

    白银队员

    Rank: 5Rank: 5

    积分
    39092
     楼主| 发表于 2015-3-31 19:5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每读这首诗,都能感觉到那种人之相交、贵在知心的温暖情义。现在有人一写唐朝诗人之间的深情厚谊,就喜欢用“好基友”这个词开玩笑,把前人这种古道热肠的友情描述得很浅薄,于古人无损,自己却会因此显得浅薄。一个知道写诗之难,又能把诗写得出神入化的人,对于能够结识一位水平相当的知音所产生的幸运感和惺惺相惜之念,无此胸怀的人恐怕确实难以理解。
      元和十年,从母亲丁忧结束后刚恢复做官没多久的白居易因为上书言事而被贬江州司马,他后来就是在那里写下的《琵琶行》。元稹当时被贬官通州,身染重病卧床不起,在半夜里听到挚友白居易蒙冤被贬的消息后,居然震惊得一下子从床上坐了起来,强撑病体,在昏暗的如豆灯火下写出《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梦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诗中描写周围的景物暗淡凄凉,对好友的担心挂念之情浓郁深厚。元稹把这首诗寄到江州以后,白居易读了非常感慨,两年间反复吟诵。后来他写了一封《与元微之书》,在信中将元稹原诗全文抄录,随后写道:“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 元稹接到了白居易的江州来信,感动得泪流满面,妻女见了惊慌失措,还以为出了什么大事。元稹有感于此,又写了一首七绝《得乐天书》:
      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
      寻常不省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

    主题

    1659

    回帖

    3万

    积分

    白银队员

    Rank: 5Rank: 5

    积分
    39092
     楼主| 发表于 2015-3-31 19:55:56 | 显示全部楼层
    元和十四年,白居易终于离开了“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的江州,升任忠州(重庆忠县)刺史,带着弟弟白行简同行赴任。想到这一路上很可能会遇到多年未见的好友元稹,乐天心情激动,“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看看有没有之前元稹留下的诗句,能够提供线索帮助两人早日接上头。估计上天都被他们感动了,一定要帮助这对朋友见面,两人终于在夷陵地界相会。
      因为两人赴任的路线方向相反,第二天元稹宁愿走回头路送了白居易一程。第三天,不忍分别的白居易又投桃报李地回头送了元稹一程。两艘船就这样在江水上来回做了一番无用功,又回到了两天前出发的地点西陵峡。也许有人觉得他们这样可笑,但楼主实在觉得他们可爱。在西陵峡口两人决定,谁也不能再送对方一程了,否则这样下去明年也到不了目的地,还是吃一顿分别前最后的午餐吧。难得重逢后又将分手的饮宴,自然是不停地“劝君更尽一杯酒”。野外没有正规洗手间,喝得肚皮鼓胀的白居易只能往山中无人之处去寻找方便之地,没想到因此竟然发现了一处景色奇特的天然溶洞。
      此洞景色绝佳,白居易、白行简、元稹三人徘徊其中,从下午一直逛到夜晚,实在是爱不能去。元稹提议道:“吾人难相逢,斯境不易得。请各赋古调诗二十韵,书于石壁。”白居易为三人之诗做了序言:“以吾三人始游,故为三游洞”。这就是现在宜昌著名的景点三游洞。三游洞经过元白的诗文推广,名声大噪,很多文人雅士都慕名前来游览。到了宋朝,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出川赴京途经夷陵,也专门上岸游览了此洞,并且各自赋诗一首题于洞中。人们把白居易、白行简、元稹那次称为“前三游”,把苏氏父子这次称为“后三游”,成为三游洞最好的名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

    主题

    1659

    回帖

    3万

    积分

    白银队员

    Rank: 5Rank: 5

    积分
    39092
     楼主| 发表于 2015-3-31 19:56:1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概是白居易和元稹的关系是在太好了,今天有人看不过眼一定要给他们搞点波澜出来,便说他俩和余杭知名歌伎商玲珑搞过三角恋,还为此闹了不愉快。但楼主除了网上的八卦文章之外,没有看到过这个说法的出处。对历史人物戏说演义,如果是能帮助大家了解、记忆这些人物,那会是很好的调味品;但如果与人物本来的性格和关系截然相反,效果也就适得其反。白居易在杭州做官时,很喜欢听商玲珑唱歌。商玲珑所唱的流行歌曲,大多是当时诗人所写,包括元白两人的许多作品。白居易听着自己当年的诗作,不禁忆及当年,感叹韶华易逝,为此做诗云:
      腰间紫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
      玲珑玲珑奈老何,使君歌了汝还歌。
      当时元稹在绍兴担任越州观察使,正与刘采春打得火热。听说商玲珑歌唱水平不输于刘采春,元大人就用厚礼邀请她来绍兴住了一个多月,把她的拿手曲目统统欣赏了一遍。当然元稹在商玲珑的歌中也听到了不少自己的诗作,而其中许多都是当年写给白居易的,不禁想起两人之间二十年的深情厚谊,感慨良多。商玲珑回杭州之时,元稹作诗为她送行,兼寄乐天,这首诗便是《重赠乐天》:
      休遣玲珑唱我词,我词多是寄君诗。
      却向江边整回棹,月落潮平是去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IOS版APP下载:

    官方微信

    安卓版APP下载:

    官方微信

    随州市志愿服务联合会主办 手机版 小黑屋 szvf.com.cn Inc. 鄂ICP备20007109号-2 Discuz! X3.4 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