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论坛
  • 官方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随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乡村九哥

    《弟子规 》易解及故事

      [复制链接]

    1402

    主题

    4万

    回帖

    51万

    积分

    王牌队员

    Rank: 8Rank: 8

    积分
    515123
     楼主| 发表于 2015-7-18 10: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故事】朱熹间居

      南宋有位著名的儒学大师朱熹,字仲晦,别号晦翁。他为人端庄稳重,在朝廷里讲话很正直,他在平日家居的时候,每天天色还没有亮,就起来了,穿好礼服,戴了幞①头,穿着方头鞋子,到家庙里和先圣神位前去跪拜,行了礼以后,退回到书房里,几案必定摆得很正,一切书籍器用,必定很整整齐齐的,有时候疲倦了休息,就闭了眼睛端端正正地坐着,休息完了,就脚步整齐地慢慢走,他的威仪和容貌举止的法则,从少年时节一直到老,从来没有松懈过。

      【注释】①幞:fú,古代男子用的一种头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02

    主题

    4万

    回帖

    51万

    积分

    王牌队员

    Rank: 8Rank: 8

    积分
    515123
     楼主| 发表于 2015-7-18 10: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易解】古人写字使用毛笔,写字前先要磨墨,如果心不在焉,墨就会磨偏了,写出来的字如果歪歪斜斜,就表示你浮躁不安,心定不下来。

      【故事】王献之学书

      王献之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为了继承家学,向父亲王羲之学习书法。学了一段时间后,他觉得差不多了,就写了一篇字,拿去给父亲看。王羲之看后,什么话也没说,在他所写字中的一个“大”字下点了一个点。王献之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就拿去让自己的母亲看。王献之的母亲也是书法名家,看了王献之所写的字后,指着王羲之写在上面的那一点,对他说:“这一点写得不错。”王献之听了,才知道自己和父亲的书法还相差很远,从此一心练字,后来也成了书法名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02

    主题

    4万

    回帖

    51万

    积分

    王牌队员

    Rank: 8Rank: 8

    积分
    515123
     楼主| 发表于 2015-7-18 10: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易解】书籍课本应分类,排列整齐,放在固定的位置,读诵完毕须归还原处。

      【故事】壁经出世

      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各种书籍都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汉文帝时,开始在全国寻找书籍,一个叫伏生的老儒生口授了《尚书》二十八篇,使《尚书》得以流传。到了汉武帝时,鲁恭王想霸占孔子的故居改作花园,在拆房时,忽然从墙壁的夹洞中发现了一批竹简,同时空中传来一阵庄严的钟磬之声,鲁恭王吓坏了,忙下令停止拆房。在墙壁中发现的这批竹简包括《尚书》、《孝经》等古典书籍,因为是在墙壁中发现的,所以这些书被称为“壁经”。这些典籍的发现,对校正一些典籍的真伪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我国古代,图书大都为官府和有钱的人占有。据说,刘邦在灭掉秦王朝的时候,图书特别少,后来随着文化的发展,国家的图书开始增多,于是朝廷派刘向开始对藏书进行了分类,并且收藏在宫廷中,这主要是方便帝王和贵族们学习。从此,图书的收藏就开始了。今天,文化空前繁荣,图书增多了,个人图书的收藏数量也已相当可观,我们要把一些主要的图书进行分类,放到比较熟悉的位置,以便于查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02

    主题

    4万

    回帖

    51万

    积分

    王牌队员

    Rank: 8Rank: 8

    积分
    515123
     楼主| 发表于 2015-7-18 10: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易解】虽有急事,也要把书本收好再离开,书本是智慧的结晶,有缺损就要修补,保持完整。(古人一书难求,故有修补之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02

    主题

    4万

    回帖

    51万

    积分

    王牌队员

    Rank: 8Rank: 8

    积分
    515123
     楼主| 发表于 2015-7-18 10: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故事】韦编三绝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少年时就勤奋好学,十七岁时就因为知识渊博而闻名鲁国,这当然是和孔子刻苦读书分不开的。当时还没有发明纸,书都是用竹简做成,再用牛皮绳穿起来的,据说孔子到了晚年,喜欢阅读《易经》。《易经》是一本很难懂的书,孔子一遍看不懂,就看两遍,反复学习,一直到学懂弄通为止。因为每天翻阅,穿竹简的牛皮绳磨断多次,每磨断一次,孔子就再整理一次,一直保存完好。这一方面反映孔子很刻苦,另一方面可以看到孔子在读书的过程中是十分爱护图书的。就这样,孔子熟读《易经》,写出了十篇体会文章,即《十翼》。后来,人们把孔子写的《十翼》附在《易经》的后面,作为《易经》的补充。
      古人对书那样爱护,而我们现在的人应该注意,当读书读到一半,有人找我们的时候,要随手把书整理好以后再离开,时间再紧,也不差那一会儿。也有很多人因为很急,读到哪里,就把书那个页码折起来,这也是个不好的习惯。如果你把它折角,折久了会觉得书好像很旧。爱惜书,我们就要让它保持得整齐美观。所以书读到哪页,可以夹上一枚书签,否则对书本是不恭敬的。
      “有缺坏,就补之”,我们都晓得,古人的书,他们的书籍往往都是用针线来把它固定的。今天情形不同了,但书经常地读,就会有磨损,尤其是字典这一类的工具书,经常翻,我们更要爱惜它。翻的时候,有很多人动作非常粗鲁,这也是很不应该的。我们爱惜课本,在翻阅的时候要轻轻的,不要很粗鲁,很粗鲁地翻书,会让人觉得很心疼。我们想一想,古人把这么好的书籍留下来,到了我们今天,虽然得到书很容易,但是我们也要存着恭敬之心来爱惜这些书籍。
      有一些小朋友拿来书本以后,很珍惜地把书皮先包好,用了一学期以后,书还是崭新的。也有一些小朋友就比较随便,很草率,会在课本里头东画西画,把课本涂得脏兮兮的,这样做非常的不好。如果读书的时候,我们看到每一页都非常干净整齐,我们的视觉也会觉得很舒服。所以做父母的,发现你的子女喜欢在课本上乱画,一定要及时制止,让他从小就养成爱护书籍、珍爱书籍的好习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02

    主题

    4万

    回帖

    51万

    积分

    王牌队员

    Rank: 8Rank: 8

    积分
    515123
     楼主| 发表于 2015-7-18 10: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圣书 屏勿视 蔽聪明 坏心志   

      【易解】不是传述圣贤言行的著作,以及有害身心健康的不良书刊,都应该摒弃不看,以免身心受到污染,智慧遭受蒙蔽,心志变得不健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02

    主题

    4万

    回帖

    51万

    积分

    王牌队员

    Rank: 8Rank: 8

    积分
    515123
     楼主| 发表于 2015-7-18 10: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故事】申国家规的启示

      北宋的吕希哲,官封荣国公,他的母亲申国夫人教训儿子样样事情都要循规蹈矩。吕希哲只有十岁的时候,无论寒来暑往,整日站在他的母亲身旁,母亲不叫他坐他是不敢坐的,每天一定要衣帽整齐才能见长辈。平常在家里,不管天气怎样热,在长辈身边,不准脱去头巾和鞋,衣服必定要整齐,更不准到茶坊酒馆里去,所以市井上不正当的说话,不正当的声音,吕希哲的耳朵里并没有听到过;不正经的书本,吕希哲的眼睛里没有看见过。因此后来吕希哲成了有德行的、与众不同的大人物。
      早在汉武帝时期,就规定所有官员必须学习五经《诗》、《书》、《礼》、《易》和《春秋》,唐初又加上了《仪礼》、《春秋公羊传》、《春秋左传》、《春秋谷梁传》成为九经,并将九经刻在了“国子学”的石碑上,后来又加上《论语》、《孝经》、《尔雅》合称十二经。五代时又增加了《孟子》一书,共计十三部,刻于石上,称为儒家经典《十三经》①。历史上凡是重视经典教育的帝王,他的大臣及整个皇族思想观念都很正确,要求自己努力做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因此国家非常强盛。
      但是从清朝末期慈禧太后听到经典里的教诲,觉得自己的做法与教诲相反,就下令停止学习传统经典。之后,大臣们的思想观念开始混乱,失去正确的引导,自私自利等邪思乘虚而入,国家由此而衰弱,这就是背离中国传统文化的后果!正如孟子曰:“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尚书甲》云:“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孟子又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大学》云:“自天子以至于庶民,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从这些经典中,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谁都必须以修身为根本。
      所以我们今天要吸取历史的教训,引导孩子从小接受圣贤教育,了解学习的次第,德行的建立一定要从《弟子规》开始。先扎德行的根基,而后再学习四书五经。
      学习《弟子规》就是学习圣贤教诲,“教儿教女先教己”,自己先学好,才能教好儿女。
      如何学习《弟子规》?要一门深入。如何深入?要解行相应,理解后一定要落实。“长时熏修”,每天早晚读诵一遍《弟子规》,在读诵的过程中,提醒孩子要心在、眼在、口在、耳在,在念的时候,还要教导孩子手要指着经文,念到哪一个字,就指着哪一个字,这样才会专心。有的学生能背下来,他就不指不看课本,如果这样去背,假如他起了傲慢心,念到最后会是什么?有口无心,念的很快,一行一行接一行,其实并没有深入内心里,所以我们告诉孩子,念书就是滴水穿石,做学问就是如此,这只手一点一点指清楚指明白,就会提升学问,因此这只手就叫“滴水穿石手”,这样孩子就能专注着领受圣贤教诲。早晨念《弟子规》是为了提醒当天的生活、工作、学习、接人待物要符合圣贤教诲;晚上念《弟子规》是为了检查今天的行为还有哪些地方不符合圣贤教诲,因为《弟子规》是规范我们的日常行为的。因此蔡老师告诉我们,学习圣贤的教育,第一,要立志;第二要力行,而能体现这两点的字就是“道”,“道”字的本身含义是:“首”代表首先,“之”代表力行,即有道德的人首先要力行。正如一位小朋友在日记中写道:“蔡老师说《弟子规》不是用来背的,而是用来做的。”
      有位老师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教学生读经近两年,约1600字的《大学》和五十首古诗词已烂熟于学生胸中。早期的一些读经观念认为让经文慢慢在学生心中酝酿成熟。在积累中,我颇想早日亲见子弟成圣贤,但发现学生的思想、行为等方面,都与以前变化不大。直到2003年10月中旬,我参加了海口教育局和孝廉国学启蒙中心合办的读经班,听蔡老师讲课后,恍然大悟。蔡老师建议先教《弟子规》,再背四书,根据是“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细看此书,果觉甚妙!我据《弟子规》易解,每天抽15分钟教12个字,三个月全背完,并知其义。注重自始至终将《弟子规》的字字句句融入生活,身体力行实践好,没学《弟子规》前感觉德育教育疲于奔命,亡羊补牢,不能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似乎“山穷水尽疑无路”;学了《弟子规》后,与生活水乳交融,进步显而易见,可谓“柳暗花明又一村”。德育厚实而鲜活,正应了《礼记·学记》中“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这就是说,老师很安闲,而教育的效果反而却加倍的好,学生更把功劳归诸于老师教导有方。有一位朋友四十多岁了,他听了《弟子规》的讲解后,十分感慨地说:“我十多年的社会摸索所累积的经验,居然只是《弟子规》里面的一两句话而已。”
      从这里可以看出,远离圣贤教育会使人生走很多的弯路。祝愿天下的父母都能像申国夫人那样,让自己的子女以《弟子规》为家训,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国家有用之才。

      【注释】①《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诗》、《书》、《礼》、《易》、《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这十三种文献,当以“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02

    主题

    4万

    回帖

    51万

    积分

    王牌队员

    Rank: 8Rank: 8

    积分
    515123
     楼主| 发表于 2015-7-18 10: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故事】告别不良传媒珍视宝贵生命

      案例一今年刚满14周岁的田强以前学习比较用功、成绩较好。从初二上学期开始,田强家中购买了电脑,从此他便迷上了网络游戏,成绩因此下降。他趁父母出差,连续熬夜玩了3天电脑,而且3天只吃了4顿饭。过度疲劳、加上高度紧张兴奋,当即晕了过去。
      案例二天津一名15岁的少年李某长期迷恋上网,有尿就憋着,结果“憋”成前列腺炎。医生检查发现,李某的膀胱胀得像西瓜一般,同时前列腺异常肿大,是无菌性发炎的症状,膀胱口因此也紧紧闭合,这是导致其无法排尿的原因。据医生介绍,长时间坐着不动(比如上网)则会使盆腔充血,血液循环不畅,导致无菌性前列腺炎。
      案例三近年来“口袋书”备受青少年青睐,读初中时阿珍痴迷各类漫画,每天午餐费绝大部分用来买漫画,后来因营养不良住院打吊针输葡萄糖。
      案例四服刑的丁小奇才16岁,但他却独自用刀杀害了一对年过半百的夫妇。在他温顺而内向的外表下,涌动着对平淡生活的叛逆。电影中的暴力场面给了他挑战常规的勇气,当两条人命在他眼前结束时,他没有惊慌,并说:“他们死时跟片子里差不多,所以现实中看到一点也不害怕。”在公安局交代犯罪事实的时候,丁小奇还一直以为认了罪就能回家。“我看到某某电影里面,砍了人也没什么事情,不会被抓,而且还会出名。”这一双被不良传媒迷惑了的眼睛,已看不清楚生活的真实模样。
      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对在押的未成年犯进行了一项犯罪调查。结果表明:有67.1%的未成年犯过去经常出入网吧,他们中因涉足网吧而直接导致犯罪的占29.3%。这些人中,曾经是三好学生和班干部的占41%;从小学就涉足网吧的占37.7%,年龄最小的只有8岁。这些孩子在诱惑下,轻则成绩下降、旷课、逃学、撒谎、抽烟、喝酒、恐吓要挟父母,更有严重的退学、休学、被学校开除、偷窃、抢劫、打架斗殴、自杀、甚至学会杀戮!
      美国心理学家安德森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暴力游戏的玩家更容易产生好斗的想法和表现出侵略性的行为。国内也有专家认为,玩暴力游戏会让青少年倾向以暴力来解决问题。
      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广播、电视、书刊等媒体传播的内容当中,经常出现暴力犯罪等不良内容,但往往被人们熟视无睹。而电脑游戏和网络书刊更像是洪水猛兽,是魔鬼撒旦,在腐蚀侵害我们孩子的灵魂。许多未成年人犯罪都与这些不良传媒有直接关系,它就像潘多拉的魔盒被打开了,不知道将来还会有多少无辜的孩子落入它的魔网!
      孩子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这个时期,他们很容易受到各种各样的诱惑。好的知识会起到滋养心灵的作用,不良知识会危害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甚至诱使他们走向毁灭的道路。
      百年前梁启超就在《少年中国说》讲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如何引导孩子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这是整个社会都应高度关注的大问题。尤其是做家长的责任很重大,孩子的可塑性很强,只要教育及时,孩子是很受教的。
      我们可以借鉴康熙皇帝教育后代的方法,他在对后代子孙的庭训里规定:二十岁之前,不要给子孙读小说,小说里头很多是杜撰的,有污染的一面,从小就应该要禁止。康熙说:“小说很容易染习到权谋智巧,尤其他们涉世未深,不懂得明辨是非之下,这么小就让他看这些人心态上恶的一面,将不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同时,康熙皇帝也自我勉励,因为很多人不敢跟他讲实话,他如何来警醒自己,到底有没有犯过失?他说:“朕贵为天子,有很多话听不到,我唯一每天一定要做的事情,就是读古书。”康熙皇帝是用圣贤的经典来检查自己每日的所作所为,使自己能够真正做到《中庸》上所说的“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这就是说,君子的言行举动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先导,君子做事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楷模,君子的言论世世代代成为天下民众的法则。同时,他每天请儒学的专家在皇宫里日讲《四书》。
      他在位六十一年,为“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础,这与他非常提倡和崇拜圣贤经典是密不可分的。我们今天读到《弟子规》,也看到了古人这么好的学习榜样,我们应该效法。身为父母的,一定要经常关心你的子女,他所阅读的是什么书?好的书籍要多读,有道是“书读千遍,其义自见”。
      英国哲学家汤恩比博士说过,“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拯救世界未来的良方”。因此作为一个中国人,更应该重视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学好祖国的传统文化,我们责无旁贷,因为我们是世界和平的希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02

    主题

    4万

    回帖

    51万

    积分

    王牌队员

    Rank: 8Rank: 8

    积分
    515123
     楼主| 发表于 2015-7-18 10: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易解】遇到困难或挫折的时候,不要自暴自弃,也不必愤世嫉俗,看什么都不顺眼,应该发愤向上努力学习,圣贤境界虽高,循序渐进,也是可以达到的。

      【故事】王羲之书法

      东晋时的王羲之是我国有名的书法家,被书法界称为“书圣”。他写的《兰亭集序》被誉为至宝。有一段时间,由于人人都夸他的字写得好,他也自鸣得意、洋洋自得起来。有一天,他到一家“鸭儿水饺店”吃水饺,发现水饺都是从墙那边一个个扔过来的,而且全都十分准确地扔在了开水锅里。他十分好奇,绕到墙后一看,见是一位老太太在包饺子,包好后头也不抬就扔过墙去,没有一个掉到锅外的。王羲之问她有什么诀窍,她说:“只是熟练罢了!”王羲之听后觉得自己的字远没有达到这样熟练的程度。于是,他就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02

    主题

    4万

    回帖

    51万

    积分

    王牌队员

    Rank: 8Rank: 8

    积分
    515123
     楼主| 发表于 2015-7-18 10: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故事】年近三十发奋读书

      北宋著名的散文家苏洵年轻的时候不爱读书,只要一拿起书本,他就觉得头晕,糊里糊涂地混日子。就这样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不知不觉地到了二十七岁,这时候,他才开始认识到再也不能这么浪费时间了,应该看点书、学点知识了。他仗着自己聪明伶俐,半天看书半天玩耍,自以为写出来的文章都是佳作。可是考试的时候却连秀才也没考上。这时,他才深刻认识到时间的宝贵,于是谢绝了一切社会交往,闭门苦读。他还教育两个儿子不要浪费时间。结果,他的儿子苏轼和苏辙同时考上了进士。他的文章也受到了王安石的称赞。父子三人都是“唐宋八大家”的成员。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对自己都要有信心,不要自暴自弃,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努力刻苦学习圣贤的教诲。我们的入手处是《弟子规》,因为《弟子规》从孝、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都是在教诲我们如何做好一个善良的人、做好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好一个有礼貌的人。同时让我们懂得了“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道理。因此我们要常常用这些教诲勉励自己,那么我们就一定离圣贤人的距离越来越近。
      今天我们要向圣贤人看齐,首先要学会做一个君子,怎么做君子呢?假如以一个字为教诲,就是“恕”;假如以三个字为教诲,就是“君、亲、师”;假如以一本书为教诲,就是《弟子规》;假如以一段话为教诲,就是孔子的“九思”①,孔子在《论语》里面提到的君子有“九思”,当一个人时时都能从这个角度来对照自己的言行思想,凡事都能认真思考不断改过。那么相信在我们每个人都会乘风破浪,走出光辉灿烂的人生之路,成为社会有用之材,国家之栋梁!

      【注释】①“九思”如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IOS版APP下载:

    官方微信

    安卓版APP下载:

    官方微信

    随州市志愿服务联合会主办 手机版 小黑屋 szvf.com.cn Inc. 鄂ICP备20007109号-2 Discuz! X3.4 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