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全力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认真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协同发展一二三产业,不断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坚持固本强基,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提高农业综合实力。稳定粮食生产,确保全年粮食产量达到165万吨以上。调整优化种养业结构,壮大食用菌、马铃薯、优质桃、蔬菜、茶叶、木本油料等特色种植板块,提升畜禽、水产养殖发展规模和水平。加大农技推广和服务力度,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轻简栽培技术。规范土地流转,大力培育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发展农民合作社,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继续实施淮河源国家湿地公园、蕙兰谷生态园、丰年国际核桃园等 “十大林业生态示范工程”,推动林业经济发展。 2、坚持做大做强,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突出发展先进制造业,深化“两化”融合,以“智造”为主攻方向,切实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围绕主导产业,壮大整体实力。进一步提高专汽及零部件行业发展水平,抓好国家应急产业(专用车)示范基地和国家专用汽车质量提升示范区建设,推动产品向信息化、智能化、轻量化发力;进一步做好食品工业,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力争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3:1;进一步改造提升冶金建材、医药化工业,加速发展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混合经济,推动民营、国有、外资等多种经济形式融合发展,不断提升与央企省企的对接合作质效。坚持有保有压、有扶有控,做好“加减乘除”法,推进市场主体提质增效、优胜劣汰。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力争新进规模企业60家以上。继续落实领导包保重点企业制度,不断完善“一企一策”、“大企业直通车”和“绿色通道”服务,大力开展“万名干部进万企”活动,出实招帮扶企业,助力实体经济行稳致远。 3、坚持消费引领,着力推进现代服务业。顺应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持续增强的大势,继续以特色旅游、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养老健康、社区服务等行业为重点,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引导消费观念转变,发展新的消费模式,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发展文化旅游,实施“智慧旅游”工程,推动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抓好重点景区景点建设,精心打造一批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全力办好丙申年寻根节,切实推动炎帝故里文化旅游区5A级景区创建取得突破,有序推进大洪山风景区5A级景区创建,确保新增4A级景区1个以上,力争接待游客人次达到2000万,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0亿元。加快县域金融工程建设,新引进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力争新增信贷投放100亿元。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积极打造物流平台,提高综合效益。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建设一批专业性电子商务平台,全面推进 “互联网+”行动,积极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4、坚持协调发展,着力推进县域经济。充分发挥县域经济统筹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作用,引导资金、项目、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县域流动,进一步培育壮[color=rgb(68,68,68) !important] 大随县农产品加工、广水风机和智能装备制造、曾都专汽及零部件等特色产业集群,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充分发挥国家高新区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强各级各类开发区建设,优化功能布局、产业定位、管理机制,促使产业向园区聚集、企业向园区靠拢,推动各开发区向特色化、集约化、生态化方向发展,打造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主阵地。 5、坚持科技创新,着力推进创新驱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力争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占GDP比重不断增加。加大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突出抓好50个投资30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鼓励劳动密集型企业实施机器换人计划。进一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工程,力争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坚持市场导向,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自主创新和协同创新,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能力。更加积极地引进培养人才,建立健全“人才+项目+平台”的创新人才培养开发体系。加快实施品牌战略,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件以上、省著名商标5件以上,不断提升产品知名度和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