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遇随而安 于 2015-3-11 21:29 编辑
王勃和《滕王阁序》(5)
《滕王阁序》里还有一句“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是楼主很喜欢的典故。春秋时的著名琴师俞伯牙有次出差路过汉阳江口,长夜漫漫无心睡眠,遂取出自己瑶琴,对着月亮自弹了一首《高山》,琴声巍峨,仁者乐山之意尽在其中。忽见岸边一个黑影肃立不动,心下一微微一惊,只听得“啪”的一声,断了一根琴弦。岸边那人朗声道:“先生莫惊,在下钟子期,是个樵夫。听先生的琴声绝妙,一时忘情未语,失礼了。”伯牙半信半疑,遂问:“既然如此,请问刚才我所弹的是何曲意?”钟子期答道:“峨峨兮,其志若泰山。”伯牙闻言大惊:“阁下果然高人!请听我再弹一曲。” 琴音忽然一变,激昂澎湃,乃是一曲《流水》,暗寓智者乐水之意。子期缓缓道:“洋洋兮,其志若江河。”伯牙大喜,忙请子期上船相叙。两人琴逢知己,相见恨晚,当即八拜结交,结为异性兄弟,并约来年江边再见,洒泪依依而别。
次年伯牙依约千里迢迢而来,不料子期已经病故。新坟正立在江边,因为子期托留下遗愿托老父转告伯牙,要在老地方再听他弹奏一曲。伯牙将子期最爱的曲目演奏一遍之后,突然举起这具自己最心爱的瑶琴向地上用力一摔,顿时玉碎。旁人俱大惊,问其何故,伯牙叹道:“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高山流水,自古知音难求。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岳飞最负盛名的《满江红》,其真实作者颇有争议;但他在另一首《小重山》里这句“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也足够让他在诗歌史上占一席之地了。王勃用此典,自比俞伯牙,正在写的《滕王阁序》是名传千古的高山流水(这点并不算自高),而阎都督就是钟子期。既是一个高雅的马屁,同时也标示着自己的身价,有文化的人拍马屁都这样一举两得。这下阎都督对王勃的态度可大不相同了。
酣畅淋漓的《滕王阁序》一气呵成写罢,王勃顺手又写了一首七律:“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 __ 自流”。奇怪的是,在“江”、“自”两字之间,空了一格。王才子把序、诗呈上阎都督,对盛情款待表示了谢意之后,便告辞出门。阎都督一边看着眼前这篇千古名文,一边赞不绝口,待得看到最后一句中的空格,心知这是恃才傲物的王大才子在出题了。
旁观的文人雅士们七嘴八舌,各抒高见,这个说:“应该是个’水’字”,那个说“八成是个‘独’字”。阎都督思来想去,均觉得差了一丝韵味,于是命人立刻出门追赶王勃,请他把落了的字补上来。使者快马加鞭、满头大汗地追上王勃,王才子很有个性地回答说:“一字值千金。望阎大人海涵。”使者只好返报。阎都督沉吟片刻,心想既然是一段佳话,就干脆做足罢了,命人备好纹银千两,亲率众文人学士赶到王勃住处。王勃这时候故作惊讶:“何劳大人下问,晚生岂敢空字?空者,空也。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众人听了,都是一拍脑门,用“空”字果然最有神韵!
楼主读崔颢《黄鹤楼》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两句,总会联想到“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大概因为有着相似的意境。王勃的作品在前,独创性当然更强。《滕王阁序》流传开后,大家纷纷传抄,一时洛阳纸贵,王勃的名声也是如日中天。这下另一位和他同年出生的才子就颇不服气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