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省“两会”期间,省委、省政府提出随州要创建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示范城市,我们如何探索随州模式、推动特色发展、实现创建目标? 一、强化科技创新驱动这一强力引擎。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科技创新已成为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支撑。要以企业、产业为载体,以人才为支撑,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把产业链与创新链相结合,推动龙头企业创新转型,带动产业链共同创新发展。坚持培养、引进、激励并举,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探索建立人才共享机制。健全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 二、加快推进产业创新。以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为目标,强化工业支撑。以农业大市迈向农业强市为目标,推进特色农业上档次上水平,加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品牌建设,充分享用全产业链红利。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加大旅游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力度。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使服务业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引擎。 三、深入推进体制创新。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放、管、服”改革,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管理,深化大科室制与大部制配套的大部制改革,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效率和质量。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鼓励各类金融机构落户,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突出商业模式创新,促进跨界融合创 新,创造更多新的经济业态。 随州如何对接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发展战略,大力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开拓国际市场,打造内陆双向开放新高地? 一、交通建设。交通等基础设施是对外联通的纽带和桥梁。加快构建内畅外联、高效便捷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是全面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格局的先决条件,也是当务之急。对外,着眼承启东西、沟通南北、通达江海,加快向东向西向南的大通道建设;对内,强化五大功能区域之间的交通联系,促进交通与城市空间、产业布 局和人口分布的有机融合。 二、全面开放。破除内陆意识,健全开放机制,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建设与国际接轨的内陆开放高地。以通道、通关和平台建设为重点提升开放功能,积极“引进来”,支持“走出去”,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合作,着力构建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三、产业升级。借助开放契机,加快产业转型,延长产业链,既壮大工业经济、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又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速信息化与产业深度融合,运用信息技术促进生产模式、组织模式、管理模式、商业模式创新,打造高端、智能、集约、配套的外向型产业集群。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一个地区的发展,必须全面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格局,在服务全局中审视自己、发展自己、提升自己。 四、生态建设。“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沿线区域,不仅是经济共同体,也是生态共同体。要加强区域联动,促进联防联控,实施生态补偿,着力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大力改善生态脆弱区域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如何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创建机制、丰富创建载体、引导市民参与,形成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合力?
一、学习借鉴先进城市经验,成立市创建文明城市指挥部,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总指挥,抽调专人,设立常态性的创建办,与市文明办合署办公,统筹负责文明城市工作的规划部署、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和考核评定。
二、实施专项督查。继续建立文明创建专项督查组,抽调专人,独立办公,定期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专项督查,实时通报督查情况,实施限期整改。对在实施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中,不正确、不及时、不有效履行职责,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和在全国组织的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中,影响得分的,实施责令作出书面检查、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诫勉谈话、通报批评、停职检查、降职使用、引咎辞职或责令辞职、免职等责任追究。 三、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政策,建立多元化的精神文明建设筹资机制,鼓励社会各界对创建文明城市提供资金和物质支持。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精神文明建设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对市重大项目和重大活动所需经费按照测评要求给予保证。建立创建文明城市奖惩机制,对在创建文明城市工作中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及时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对因工作原因未完成责任目标的单位,年终精神文明建设绩效考核评定为不合格。
四、强化市民教育,完善育人机制。市民素质教育是文明城市创建的最基础最核心的工作,要紧紧抓住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根本,坚持以文化人,广泛开展以核心价值观、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文明礼仪等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市民的文明道德素质。要立足于引导群众参与,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文明创建实践活动,吸引群众广泛参与,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参与过程中体验文明、弘扬文明,养成文明习惯,争当文明市民。
五、强化主体意识,完善共建机制。突出群众主体地位,进一步加强群众自治工作,发挥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居委会、居民小组在社区管理中的主导作用,指导和引导辖区单位、物业管理机构和社区各种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区事务管理,建立健全共建机制、矛盾协调机制和指导监督机制。继续坚持“文明市民查文明”、“听证会”等行之有效的做法,畅通群众 来信来访、问卷调查、新闻监督、网上信息等社情民意调查渠道,让广大市民有更多的知情权、发言权和监督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