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论坛
  • 官方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随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礼多人不怪

    《文史通义》

      [复制链接]

    21

    主题

    1145

    回帖

    1万

    积分

    银牌队员

    Rank: 4

    积分
    15392
    发表于 2016-4-5 17:36: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学○横通

         通人之名,不可概拟也,有专门之精,有兼览之博。各有其不可易,易则不能为良;各有其不相谋,谋则不能为益。然通之为名,盖取譬於道路,四冲八达,无不可至,谓之通也。亦取其心之所识,虽有高下、偏全、大小、广狭之不同,而皆可以达於大道,故曰通也。然亦有不可四冲八达,不可达於大道,而亦不得不谓之通,是谓横通。横通之与通人,同而异,近而远,合而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1145

    回帖

    1万

    积分

    银牌队员

    Rank: 4

    积分
    15392
    发表于 2016-4-5 17:36:4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贾善於贩书,旧家富於藏书,好事勇於刻书,皆博雅名流所与把臂入林者也。礼失求野,其闻见亦颇有可以补博雅名流所不及者,固君子之所必访也。然其人不过琴工碑匠,艺业之得接於文雅者耳。所接名流既多,习闻清言名论,而胸无智珠,则道听途说,根底之浅陋,亦不难窥。周学士长发,以此辈人谓之横通,其言奇而确也。故君子取其所长,而略其所短,譬琴工碑匠之足以资用而已矣。无如学者陋於闻见,接横通之议论,已如疾雷之破山,遂使鱼目混珠,清流无别。而其人亦遂嚣然自命,不自知其通之出於横也。江湖挥麈,别开琴工碑匠家风,君子所宜慎流别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1145

    回帖

    1万

    积分

    银牌队员

    Rank: 4

    积分
    15392
    发表于 2016-4-5 17:37:12 | 显示全部楼层
         徐生善礼容,制氏识铿锵;汉廷讨论礼乐,虽宿儒耆学,有不如徐生、制氏者矣。议礼乐者,岂可不与相接?然石渠天禄之议论,非徐生、制氏所得参也。此亦礼乐之横通者也。

         横通之人可少乎?不可少也。用其所通之横,以佐君子之纵也。君子亦不没其所资之横也。则如徐生之礼容,制氏之铿锵,为补於礼乐,岂少也哉?无如彼不自知其横也,君子亦不察识其横也,是礼有玉帛,而织妇琢工,可参高堂之座,乐有钟鼓,而镕金制革,可议河间之记也。故君子不可以不知流别,而横通不可以强附清流,斯无恶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1145

    回帖

    1万

    积分

    银牌队员

    Rank: 4

    积分
    15392
    发表于 2016-4-5 17:37:41 | 显示全部楼层
         评妇女之诗文,则多假借;作横通之序跋,则多称许;一则怜其色,一则资其用也。设如试阮之糊名易书,俾略知臭味之人,详晰辨之,有不可欺者矣。虽然,妇女之诗文,不过风雲月露,其陋易见。横通之序跋,则称许学术,一言为智为不智,君子於斯,宜有慎焉。

          横通之人,无不好名。好名者,陋於知意者也。其所依附,必非第一流也。有如师旷之聪,辨别通於鬼神,斯恶之矣。故君子之交於横通也,不尽其欢,不竭其忠,为有试之誉,留不尽之辞,则亦足以相处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1145

    回帖

    1万

    积分

    银牌队员

    Rank: 4

    积分
    15392
    发表于 2016-4-5 17:3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学○繁称

          尝读《左氏春秋》,而苦其书人名字,不为成法也。夫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谥,周道也。此则称於礼文之言,非史文述事之例也。左氏则随意杂举,而无义例;且名字谥行以外,更及官爵封邑,一篇之中,错出互见;苟非注释相传,有受授至今,不复识为何如人。是以後世史文,莫不钻仰左氏,而独於此事,不复相师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1145

    回帖

    1万

    积分

    银牌队员

    Rank: 4

    积分
    15392
    发表于 2016-4-5 17:3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史迁创列传之体,列之为言,排列诸人为首尾,所以标异编年之传也。然而列人名目,亦有不齐者,或爵,(淮阴侯之类。)或官,(李将军之类。)或直书名,虽非左氏之错出,究为义例不纯也。或曰:迁有微意焉。夫据事直书,善恶自见,《春秋》之意也。必标目以示褒贬,何怪沈约、魏收诸书,直以标题为戏哉!况七十列传,称官爵者,偶一见之,馀并直书姓名,而又非例之所当贬;则史迁创始之初,不能无失云尔。必从而为之辞,则害於道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1145

    回帖

    1万

    积分

    银牌队员

    Rank: 4

    积分
    15392
    发表于 2016-4-5 17:39:24 | 显示全部楼层
          唐末五代之风诡矣,称人不名不姓,多为谐隐寓言,观者乍览其文,不知何许人也。如李曰陇西,王标琅琊,虽颇乖忤,犹曰著郡望也。庄姓则称漆园,牛姓乃称太牢,则诙嘲谐剧,不复成文理矣。凡斯等类,始於骈丽华词,渐於尺牍小说,而无识文人,乃用之以记事;宜乎试牍之文,流於茁轧,而文章一道入混沌矣。

         自欧、曾诸君,扩清唐末五季之诡僻,而宋、元三数百年,文辞虽有高下,气体皆尚清真,斯足尚矣。而宋人又自开其纤诡之门者,则尽人而有号,一号不止,而且三数末已也。夫上古淳质,人止有名而已。周道尚文,幼名冠字。故卑行之於尊者,多避名而称字。故曰字以表德。不足而加之以号,则何说也?流及近世,风俗日靡,始则去名而称字,渐则去字而称号;於是卑行之於所尊,不但讳名,且讳其字,以为触犯,岂不谄且渎乎?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称号讳字,其不正不顺之尤者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1145

    回帖

    1万

    积分

    银牌队员

    Rank: 4

    积分
    15392
    发表于 2016-4-5 17:3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号之原起,不始於宋也。春秋、战国,盖已兆其端矣。陶朱、鸱夷子皮,有所讬而逃焉者也。鹖冠、鬼谷诸子,自隐姓名,人则因其所服所居而加之号也。皆非无故而云然也。唐开元间,宗尚道教,则有真人赐号,(南华、冲虚之类。)法师赐号,(叶靖法师之类。)女冠赐号,(太真玉妃之类。)僧伽赐号,(三藏法师之类。三藏在太宗时,不始开元,今以类举及之。)此则二氏之徒所标榜,後乃逮於隐逸,(陈抟、林逋之类。)寻播及於士流矣。然出朝廷所赐,虽非典要,犹非本人自号也。度当日所以荣宠之意,已死者同於谥法,未死者同於头衔,盖以空言相赏而已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1145

    回帖

    1万

    积分

    银牌队员

    Rank: 4

    积分
    15392
    发表于 2016-4-5 17:40:05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号之繁,仿於郡望,而沿失於末流之已甚者也。盖自六朝门第争标郡望,凡称名者,不用其人所居之本贯,而惟以族姓著望,冠於题名,此刘子玄之所以反见笑於史官也。沿之既久,则以郡望为当时之文语而已矣。既以文语相与鲜新,则争奇吊诡,名随其意,自为标榜。故别号之始,多从山泉林薮以得名,此足徵为郡望之变,而因讬於所居之地者然也。渐乃易为堂轩亭苑,则因居地之变,而反讬於所居之室者然也。初则因其地,而後乃不必有其地者,造私臆之山川矣。初或有其室,而後乃不必有其室者,构空中之楼阁矣。识者但知人心之尚诡,而不知始於郡望之滥觞,是以君子恶夫作俑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1145

    回帖

    1万

    积分

    银牌队员

    Rank: 4

    积分
    15392
    发表于 2016-4-5 17:4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峰泉溪桥,楼亭轩馆,亦既繁复而可厌矣,乃又有出於谐声隐语,此则宋、元人之所未及开,而其风实炽於前明至近日也。(或取字之同音者为号,或取字形离合者为号。)夫盗贼自为号者,将以惑众也。(赤眉、黄巾,其类甚多。)娼优自为号者,将以媚客也。(燕莺娟素之类甚多。)而士大夫乃反不安其名字,而纷纷称号焉,其亦不思而已矣。

         逸囚多改名,惧人知也。出婢必更名,易新主也。故屡逸之囚,转卖之婢,其名必多,所谓无如何也。文人既已架字而立号,苟有寓意,不得不然,一已足矣。顾一号不足,而至於三且五焉。噫!可谓不惮烦矣。

          古人著书,往往不标篇名。後人校雠,即以篇首字句名篇。不标书名,後世校雠,即以其人名书,此见古人无意为标榜也。其有篇名书名者,皆明白易晓,未尝有意为吊诡也。然而一书两名,先後文质,未能一定,则皆校雠诸,易名著录,相沿不察,遂开岐异;初非著书之人,自尚新奇,为吊诡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IOS版APP下载:

    官方微信

    安卓版APP下载:

    官方微信

    随州市志愿服务联合会主办 手机版 小黑屋 szvf.com.cn Inc. 鄂ICP备20007109号-2 Discuz! X3.4 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