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论坛
  • 官方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随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山重水复

    鬼谷子

      [复制链接]

    74

    主题

    691

    回帖

    9671

    积分

    铁牌队员

    Rank: 3Rank: 3

    积分
    9671
     楼主| 发表于 2015-4-16 15:42:43 | 显示全部楼层
    决篇第十一

    凡决物,必托于疑者。善其用福,恶其用患;善至于诱也,终无惑偏 。有利焉,去其利,则不受也;奇之所托。若有利于善者,隐托于恶 ,则不受矣,致疏远。故其有使失利者,有使离害者,此事之失。

    圣人所以能成其事者有五:有以陽德之者,有以陰贼之者,有以信诚 之者,有以蔽匿之者,有以平素之者。陽励于一言,陰励于二言,平素、枢机以用;四者微而施之。于事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 ,可则决之。

    王公大人之事也,危而美名者,可则决之;不用费力而易成者,可则决之;用力犯勤苦,然不得已而为之者,可贵则决之;去患者,可贵则决之;从福者,可则决之。故夫决情定疑,万事之基,以正治乱,决成败,难为者。故先王乃用蓍龟者,以自决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4

    主题

    691

    回帖

    9671

    积分

    铁牌队员

    Rank: 3Rank: 3

    积分
    9671
     楼主| 发表于 2015-4-16 15:42:58 | 显示全部楼层
    山重水复 发表于 2015-4-16 15:42
    决篇第十一

    凡决物,必托于疑者。善其用福,恶其用患;善至于诱也,终无惑偏 。有利焉,去其利,则不受 ...

    【译文】

    凡为他人决断事情,都是受托于有疑难的人。一般说来,人们都希望遇到有利的事,不希望碰上祸患和被骗诱,希望最终能排除疑惑。在为人作决断时,如果只对一方有利,那么没有利的一方就不会接受,就是国为依托的基础不平衡。任何决断本来都应有利于决断者的,但是如果在其中隐含着不利的因素,那么决断者就不会接受,彼此之间的关系也会疏远,这样对为人决断的人就不利了,甚至还会遭到灾难,这样决断是失误的。

    圣人所以能完成大业,主要有五个途径:有用陽道来感人的;有用陰道来惩治的;有用信义来教化的;有用爱心来庇护的;有用谦洁来净化的。行陽道则努力守常如一,行陰道则努力掌握事物对立的两面。要在平时和关键时刻巧妙的运用这四方面,小心谨慎行事。推测以往的事,验证未来的事,再参考日常的事,如果可以,就作出决断;王公大臣的事,崇高而享有美名的,如果可以就作出决断;不用费力轻易可获成功的事,如果可以就作出决断,费力气又辛苦,但不得不做的,如果可以就作出决断;能消除忧患的,如果可以就作出决断;能实现幸福的,如果可以就作出决断。因此说,解决事情,确定疑难,是万事的关键。澄清动乱,预知成败,这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所以古代先王就用筮草和龟甲来决定一些大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4

    主题

    691

    回帖

    9671

    积分

    铁牌队员

    Rank: 3Rank: 3

    积分
    9671
     楼主| 发表于 2015-4-16 15:43:32 | 显示全部楼层
    符言第十二

    安徐正静,其被节先肉。善与而不静,虚心平意以待倾损。

    右主位。

    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思虑者,则无不知;辐辏并进,则明不可塞。

    右主明。

    德之术曰勿坚而拒之,许之则防守,拒之则闭塞。高山仰之可极,深渊度之可测,神明之德术正静,其莫之极。

    右主德。

    用赏贵信,用刑贵正。赏赐贵信,必验而目之所闻见,其所不闻见者 ,莫不谙化矣。诚畅于天下神明,而况奸者干君。

    右主赏。

    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四方上下,左右前后,荧惑之处安在。

    右主问。

    心为九穷之治,君为五官之长。为善者,君与之赏;为非者,君与之罚。君因其所以求,因与之,则不劳。圣人用之,故能赏之。因之循理,故能长久。

    右主因。

    人主不可不周;人主不周,则群臣生乱,家于其无常也,内外不通,安知所闻,开闭不善,不见原也。

    右主周。

    一曰长目,二曰飞耳,三曰树明。明知千里之外,隐微之中,是谓洞天下奸,莫不谙变更。

    右主恭。

    循名而为贵,安而完,名实相生,反相为情,故曰名当则生于实,实生于理,理生于名实之德,德生于和,和生于当。

    右主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4

    主题

    691

    回帖

    9671

    积分

    铁牌队员

    Rank: 3Rank: 3

    积分
    9671
     楼主| 发表于 2015-4-16 15:4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山重水复 发表于 2015-4-16 15:43
    符言第十二

    安徐正静,其被节先肉。善与而不静,虚心平意以待倾损。

    【译文】

    如果身居君位的人能做到安祥、从容、正派、沉静,既会顺又能节制,愿意给予并与世无争,这样就可以心平气和地面对下纷争。以上讲善守其位。

    对眼睛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明亮;对耳朵来说,最重要的是灵敏,对心灵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智慧。人君如果能用全天下的眼睛去观看,就不会有什么看不见的;如果用全天下的耳朵去听,就不会有什么听不到的;如果用全天下的心去思考,就不人有什么不知道的。如果全天下的人都以像车辐条集辏于毂上一样,齐主协力,就可明察一切,无可阻塞。以上讲察之明。

    听取情况的方法是:不要远远看见了就答应,也不要远远看见了就拒绝。如果能听信人言,就使自己我了一层保护,如果拒绝别人进言就使自己受到了封闭。高山仰望可看到顶,深渊计量可测到底,而神明的心境既正派又深觉,是无法测到底的。以上虚纳谏。

    运用奖赏时,最重要的是守信用。运用刑罚时,贵在坚决。处罚与赏赐的信誉和坚决,应验证于臣民所见所闻的事情,这样对于那些没有亲眼看到的和亲耳听到的人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人主的诚信如果能畅达天下,那么连神明也会来保护,又何惧那些奸邪之徒犯主君尼?以上讲赏罚必信。

    一叫作天时,二叫作地利,三叫作人和。四面作方,上下、左右、前后不清楚的地方在哪?以上讲多方咨询。

    心是九窍的统治者,君是五官的首长。做好事的臣民,君主会给他们赏赐;做坏事的臣民,君主会给他们惩罚,君主根据据臣民的政绩来任用,斟酌实际情况给予赏赐,这样就不会劳民伤财。圣人要重用这些臣民,因此能很好地掌握他们,并且要遵循客观规律,所以才能长久,以上讲遵规循理。

    作为人主必须广泛了解外界事物,如不通人情道理,那么就容易发生騷乱,世间鸦雀无声是不正常的,内外没有交往,怎么能知道世界的变化。开放和封闭不适 当,就无法发现事物的根源。以上讲遍通事理。

    一个叫作“长目”,一个叫作“飞耳”,一个叫作“树明”。在一千里之外的地方,隐隐约约、渺渺茫茫之外就叫作“洞”。天下的奸邪的黑暗中也是不变的。以上讲洞察奸邪。

    依照名分去考察实际,根据实际来确定名分。名分与实际互为产生的条件,反过来又互相表现。名分与实际相符就能得以治理,不相符则易产生动乱。名分产生于实际,实际产生于意愿,意愿产生于分析,分析产生于智慧,智慧则产生于适当。以上讲名实相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4

    主题

    691

    回帖

    9671

    积分

    铁牌队员

    Rank: 3Rank: 3

    积分
    9671
     楼主| 发表于 2015-4-16 15:44:2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丸第十三

    说者,说之也;说之者,资之了。饰言者,假之也;假之者,益损了。应对者,利辞也;利辞者,轮论也。成义者,明之也;明之者,符验也。难言者,却论也;却论者,钓几几。佞言者,诌而于忠;谀言者,博而于智;平言者,决而于勇;戚言者,权而于言;静言者,反而于胜。先意承欲者,诌也;繁称文辞者,博也;策选进谋者,权也。纵舍不疑者,决也;先分不足而窒非者,反也。
    故口者,机关也,所以关闭情意也。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窥间奸邪。故曰:“叁调而应,利道而动”。故繁言而不乱,翱翔则迷,变易而不危者,观要得理。故无目者不可示以五色。无耳者,不可告以五音。故不可以往者,无所开之也。不可来者,我所肥之也。物有不通者,故不事也。古人有言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讳忌也;“众口烁金”,言有曲故也。
    人之情,出言则欲听,举事则欲成。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长;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巧,故不困也。言其有利者,从其所长也;言其有害者,避其所短也。故介虫之捍也,必以坚厚。螫虫之动也,必以毒螫。故禽兽知用其所长,而谈者知用其用也。

    故曰:“辞言五,曰病、曰恐、曰怒、曰喜。”病者,感衰气而不神也;恐者,肠绝而无主也;忧者,闭塞而不汇也;怒者,妄动而不治也;恐者,肠绝而无主也:忧者,闭塞而不泄也;怒者,妄动而不治也;喜者,宣散而无要也。此五者,精则用之,利则行之。故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辨;与辨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豪;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仍于敢;一愚者言,依于锐。此其术也,而人常反之。是故与智者言,将此以明之;与不智者言,将此以教之;而甚难为也。故言多类,事多变,故终日言,不失其类,故事不乱。终日变,而不失其主,故智贵不妄。听贵聪,智贵明,辞贵奇。〔原文现已失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4

    主题

    691

    回帖

    9671

    积分

    铁牌队员

    Rank: 3Rank: 3

    积分
    9671
     楼主| 发表于 2015-4-16 15:44:41 | 显示全部楼层
    山重水复 发表于 2015-4-16 15:44
    转丸第十三

    说者,说之也;说之者,资之了。饰言者,假之也;假之者,益损了。应对者,利辞也;利辞者, ...

    【译文】

    “游说”,就是说服别人;要能说服别人,就要给人以帮助。凡是经过修饰的言辞,都是被借以达到某种目的,凡是被借用的东西,都既有好处,也有害上,凡要进行应酬和答对,必须掌握伶俐的外交辞令。凡是伶俐的外交辞令,都是不实在的言论。要树立起信誉,就要光明正大,光明正大就是为了让人检验复核。凡是难于启齿的话,都是反面的议论,凡是反面的议论,都是诱导对方秘密的说辞。说奸佞话的人,由于会诌媚,反而变成“忠厚”;说阿庚话的人,由于会吹嘘,反而变成“智慧”;说平庸话的人,由于果决,反而充变了了“勇敢”;说忧伤说的人,由于善权权衡以而变成“守信”;说平静话的人,则于习惯逆向思维,反而变成“胜利”。为实现自己的意图而应和他人欲望的,就是诌媚;用很多美丽的词语去奉承他人,就是吹嘘;根据他人喜好而进献计谋的人,就是玩权术;即使有所牺牲也不动摇的,就是有决心;能揭示缺陷,敢于责难过失的就是敢反抗。

    人的嘴是关键,是用来找开和关增长感情和心意的。耳朵和眼睛是心灵的辅佐和助手,是用来侦察奸邪的器官。只要心、眼、耳三者协调呼应,就能沿着有利的轨道运动。使用一些烦琐的语言也不会发生混乱;自由驰骋地议论也不会迷失方向;改变论论主题也不会发生失利的危险。这就是因为看清了事物的要领。把握了事物的规律。

    没有视力的人,没有办法向他展示五彩颜色;没有听力的人,没有办法跟他讲音乐上的感受。不该去 地方,是那时没有可以开导的对象;不该来的地方,是因为这里没有能接受你这样的说法:“口可以用来吃饭,但不能用它讲话”。因为说的容易犯忌。“众人的口可以熔化金属”,这是产凡是言论都有复杂的背景和原因。

    一般人的常情是,说出话就希望别人的从,做事情就希望成功。所以聪明的人不用自己的短处,而宁可用愚人的长处;不用自己的笨拙,而宁可用愚人的技巧,因此才不至陷于困于困境。说到别人有利的地方,就要顺从其所长,就到别人的短处,就要避其所短。甲虫自卫时,一定是依靠坚硬和厚实的甲壳;螫虫的攻击,一定会用它的毒针去螫对手。所以说,连禽兽都知道用其所长,游说者也应该知道运用其所该运用的一切手段。

    因此,游说辞令有五种,即病、怨、忧、怒、喜。病是指底气不足,没有精神;怨,是指导极度伤心,没有主意;忧,是指闭塞压抑,无法渲泄;怒,是指狂燥妄动,不能自制;喜,是指任意发挥,没有重点。以上五种游说辞令,精通之后就要以运用,对自己有利是老谋深算可以实行。因此与聪明的人谈话,就要依靠广博的知识;与知识广博的人谈话,与知识广博的人谈话,就要依靠善于雄辨;与善辨的人谈话要依靠简明扼要;与地位显赫的人谈话,就要依靠宏的气势;与富有的人谈话,就要依靠高层建瓴;与贫究的人谈话,就要以利益相诱惑;与卑贱的人谈话,要依靠谦敬。所有这些都是游说的方法,而人们的作为经常与此相反。与聪明的人谈话就要让他们明白这些方法,与不聪明的人谈话,就要把这些方法教给他,而这样做是很困难的。游说辞令有许多类,所说之事又随时变化。如果整天游说,能不脱离原则,事情就不出乱子。如果一天从早到晚不变更方向,就不会违背宗旨。所以最重要的是不妄加评论。对于听觉来说,最宝贵的是清楚,对于思维来说,最宝贵是是非分明;对于言辞来说,最宝贵的是出奇制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4

    主题

    691

    回帖

    9671

    积分

    铁牌队员

    Rank: 3Rank: 3

    积分
    9671
     楼主| 发表于 2015-4-16 15:45: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重水复 于 2015-4-16 15:46 编辑

    却乱第十四

    【原文】

    将为肢箧探囊发匮之盗,为之守备,则必摄缄滕,固扃橘,此世俗之所谓智也。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唯恐缄滕、扃橘之不固也。然则向之所谓智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也。故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知故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其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
    何以知其然耶?昔者,齐国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网罟屋州闾乡里者,曷常不法圣人哉!然而,田成子一朝杀齐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耶?并与其圣智之法而盗之。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十二代而有齐国。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智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4

    主题

    691

    回帖

    9671

    积分

    铁牌队员

    Rank: 3Rank: 3

    积分
    9671
     楼主| 发表于 2015-4-16 15:46:41 | 显示全部楼层
    山重水复 发表于 2015-4-16 15:45
    却乱第十四

    【原文】将为肢箧探囊发匮之盗,为之守备,则必摄缄滕,固扃橘,此世俗之所谓智也。然而巨盗 ...

    【译文】

    要想防备撬箱子、掏口袋、开柜子的强盗,就要把箱子、口袋用绳子捆紧,用锁锁牢。这就是历来人们所说的聪明办法。但是大的强盗来了,则背起柜子、举起匣子,挑着口袋迅速逃走,还唯恐绳子捆得不结实。这样看来,以前所谓的聪明人,不都是在为大盗收拾财物吗。

    因此 曾经试论这个道理:世俗所说的聪明人,有哪个不是在为大的强盗积累的财物呢?

    那些所谓圣人,有哪个不是在为大的强盗看守财物呢?

    怎么能知知道是这样呢?从前齐国城邑密布,鸡犬之声相闻,打猎、捕鱼和耕种的地域纵横二千里。在整个国土范围内,赖以建立的宗法制度,管理各级区域的体系,没有不是遵循圣人的准则的。可是田成子在一天早上杀掉了齐国国君,而窍得了国家政权。其所窃得的岂止齐国的政权,连同齐国遵循的圣人的智慧和礼地一同窃取了。所以田成子虽然有窍国的名声,然而其统治地位却像尧舜一样安稳,小国不敢非议,大国不敢诛伐,已经控制齐国二十代了。这不恰好说明,田成子在窍取齐国政权时,连同齐国遵循的圣人智慧和法度一同窍去了,并以此来保护其本来属于强盗的自身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4

    主题

    691

    回帖

    9671

    积分

    铁牌队员

    Rank: 3Rank: 3

    积分
    9671
     楼主| 发表于 2015-4-16 15:47:26 | 显示全部楼层
    盛神法五龙

    盛神法五龙②;盛神中有五气③,神为之长,心为之舍④,德为之大⑤。养神之所,归诸道⑥。道者,天地之始⑦,一其纪也⑧。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容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⑨。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⑩,乃有其术(11)。术者,心气之道所由舍者,神乃为之使。九窍、十二舍(12)者,气之门户、心之总摄(13)也。生受之天(14),谓之真入。真人者,与天为一。而知之者,内修练而知之,谓之圣人。圣人者,以类知之(15)。故人与生一,出于化物(16)。知类在窍(17)。有所疑惑,通于心术,术必有不通(18)。其通也,五气得养(19),务在舍神(20)。此之谓化(21)。化有五气者,志也、思也、神也、心也、德也,神其一长也。静和者养气,养气得其知,四者(22)不衰,四边威势,无不为,存而舍之(23),是谓神化归于身,谓之真人。真人者,同天而合道,执一(24)而养产万类,怀天心、施德养,无为以包志虑、思意,而行威势者也。士者,通达之,神盛乃能养志。

    【注释】

    ①神:精气、魂魄。

    ②五龙:五行中的龙。所谓‘五行’,是我国说明宇宙万物变化的传统学说。因为在天地之间,有循环流转不停的金、木、水、火、土,万物就是根据这五种元素而产生。龙是古代想像中神灵,具有超人能力。

    ③五气:指心、肝、脾、肺、肾等五类之气。气是万物牛成的根源,形成风雨、寒暑、陰陽等天地间观察之源,在人体中具有生命力、意志、感情。

    ④心为之舍:心是五气所宿的地方。

    ⑤德为之大:德最能治邪,因此使人成为人的本源。

    ⑥养神之所,归诸道:根据道来养神,道是天地的真理、万物的根源。

    ⑦天地之始,无的意思,“老子”中有“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所以“天地之始”就是无,而无常常表现为有,有又常常归于无的形态。

    ⑧一其纪也:天地之始是道,道之始是一,因此一为其纲纪。

    ⑨化端:变化的开始。

    ⑩得一:一是无,也就是万物之源。

    (11)有其术:心如果能变成无为,其术自然产生。

    (12)十二舍:是指目、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事等而言。

    (13)摄:统率、收容。

    (14)受之天:道是由上天传授到人间的。

    (15)圣人者,以类知之:圣人固然伟大,但必须有学问之后才能明道,所以比真人要低一个层次。

    (16)人与生一,出于化物:入共同所产生的,就是无为自然的天地作用,人诞生之后就从物而化。

    (17)知类在窍:人之所以能知事类,完全是根据九窍。类是认识事物,概念之后加以类别。

    (18)有所疑惑,通于心术,术必有不通:假如根据九窍还不知道而陷于迷惑,术就不通。

    (19)其通也,五气得养:假如心术能很通,五气自然能被养。

    (20)务在舍神:努力使魂魄停止住下来。

    (21)此之谓化:假如能努力使魂魄住下来,自然会从胜而化。

    (22)四者:指志、思、神、德而言。

    (23)存而舍之,经常使其住在这里。

    (24)执一:坚守无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4

    主题

    691

    回帖

    9671

    积分

    铁牌队员

    Rank: 3Rank: 3

    积分
    9671
     楼主| 发表于 2015-4-16 15:47:47 | 显示全部楼层
    山重水复 发表于 2015-4-16 15:47
    盛神法五龙

    盛神法五龙②;盛神中有五气③,神为之长,心为之舍④,德为之大⑤。养神之所,归诸道⑥。道 ...

    【译文】

    强化人的精、气、神,要效法五行之龙变化之法。精神旺盛的人,身体的五脏之气很强。其中在五脏之气——神、魂、魄、情、志中,神居主位。心是神的处所,品德树神外在表现形式,而养神之宝,归之于道。

    所谓“道”是产生天地的本源。一切由“道”始,然后由一生二,由二生三,由三生万物。万物所成,皆由天地生,而包含万物化之为气。“气”先天地而生,看不见它的形象,叫不出它的名字,我们就称它为“神灵”。

    所说的“道”,是神明的本源,万物变化之始,由此修德、养五气,人就能专心致志,获得一定的道术。所谓“道术”就是在“神气”出入身体时,人能自由运用它。

    人的身体有九窍十二舍。即人的眼、耳、鼻、舌、身都是人与外界接触的门户,由心灵总管它们。

    人本受命于天,故称为真人。真人原天合为一体。其中,明白大道理的人,刻苦修练内功,就称为“圣人”。所谓“圣人”,是能掌握以此类推的方法,解决疑难。

    人生活在天地间,就在于随环境变化。接受外界知识在于利用各种感觉器官;解释疑难在于通过心灵进行综合分析。苦无心灵的思维,“道术”则有不通之处。

    要使“道术”通达,务必内养“五气”———神、魂、魄、精、志,而且要使“神道”归于自身。此一过程称之为“化”。亦万物自然运化的规律,内养“五气”。在“志”、“思”、“神”、“法”中,“种”气树最主要的。要用“静和”之法养气,养气目的使上述“四者”平和。上述四者不衰,而且能呈现威势,就能无所不为,使气常存于身,使“神”气变化,归之于身,被称之为“真人”。所谓真人,就是能合天意,按万物产于一的自然规律养护万物,怀大志,施道德,养育万民、以无能不包的思想威行于世界的人。所谓士,一般能通达此理,也能精神旺盛,养气养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IOS版APP下载:

    官方微信

    安卓版APP下载:

    官方微信

    随州市志愿服务联合会主办 手机版 小黑屋 szvf.com.cn Inc. 鄂ICP备20007109号-2 Discuz! X3.4 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