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8-28 17:05:35
|
显示全部楼层
[译意]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树上栖息的乌鹊,它们从这一枝跳到另一枝。一阵微风吹来,蝉声也在半夜里响了起来。稻田里的蛙声叫得更响,连成一片,伴着阵阵稻花香传到远处,好像在向人们报告丰收在望的喜讯。
夜空里,只有数得清的几颗亮星在天边闪烁,微风送来了零星小雨飘落在山前。行人不觉加快了脚步,拐了个弯,迈过溪上的那座小桥,嘿!社林旁边那爿当年的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赏析]
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屡遭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西江月》就作于他闲居上饶带湖期间,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写的是作者深夜在上饶黄沙岭途中行路所见到的乡村景物及其感受,景象清新自然,情感摇曳多姿。
词分上下两阕。上阙写晴朗的农村夏夜景象,通过月、鹊、风、蝉及稻花、蛙声等平常景物,组成一幅夏夜风光图,十分清新幽美。前两句借助视觉、听觉来捕捉景物特征:月光之所以能惊动乌鹊,不仅因为乌鹊对光线敏感,侧面说明枝头的明暗发生了变化,原先是暗的地方变得亮了起来,而且暗示出月亮在移动,静中现动。而一直静静地爬在树上的蝉儿因乌鹊惊啼、清风吹动枝头,也随之鸣叫起来。宁静的夜晚,突然间惊鹊离枝飞啼,蝉儿应声而鸣,真是一支奇妙的小夜曲。可见作者观察细致入微。接下来的两句嗅觉、听觉并用,又引入稻花香里的一片蛙声:清凉的微风送来了一阵阵的“稻花香”和一片热闹的蛙声,像是在诉说丰收在望的年景一样。青蛙似乎也懂得“说丰年”。这样人格化的描写,既生动地渲染了连蛙也为之欢唱的丰收年景,也烘托出人逢丰年的喜悦。描写形象生动而且富有情趣,流露出词人热爱农村的思想感情,给人印象鲜明而深刻。
词上阙写晴,下阕则写雨,场景变化但过渡自然。下阕写阵雨来临之前作者赶路的情景,侧重于行人感情的抒发。用天边稀星和山前疏雨,预示夏夜阵雨将至的情景。南方的夏季,常有“过雨云”,头顶几片云飘过就可以下起雨来。“七八个星”和“两三点雨”,构成了一种淡远奇特的境界,犹如一幅淡墨水彩画。但阵雨将临,对行路人来说总有困难,所以尽管只是“两三点雨”,也可以想见行人的焦急之感,从而自觉加快脚步。“路转溪桥”,那座旧时的茅店“忽现”眼前,找到避雨之处,主人公的心情可想而知。一个“忽见”,就将夜行人急寻不着而突然见到的惊喜神态全部表现出来了。词的下阕,作者没有着意描绘行人的心理活动,而是通过写景和叙事中暗示出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让读者进入意境,参与创造,体验品味,分享作者的愉悦心情,感受作者对农村风光的热爱之情。
总之,这首词上阕写夏夜风光,月白风清,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丰收在望,给夜行人带来无限的喜悦。下阕写疏星稀雨,溪桥茅店,情趣盎然。整首词清淡、自然、灵活、轻快,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具有浓郁的泥土气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