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论坛
  • 官方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随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学习《道德经》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6-6 16:38:4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
    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译文】
    尖兵利器呵,是不祥和的东西,人们通常都嫌弃它,所以,有道的人不靠向它。君子居处以左边为贵,用兵打战以右边为贵──它们背道而驰。尖兵利器这些不祥和的东西,不是君子所常使用的东西。万不得已而使用它,以恬淡为最佳。即使因此而取胜,也不要自鸣得意。因此而自鸣得意的人是以杀人为乐的人。以杀人为乐的人是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的。吉庆之事以左边为上,凶丧之事以右边为上;偏将军居于左边,上将军居于右边──这说明军列的秩序仪轨等同于凶丧之事的行事仪轨。所以,准备征战杀人的人群,要怀着哀痛的心情参加;既使战胜了,也要按照凶丧的礼仪来处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6 16:38:5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
         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译文】
    道通常取名于无名,它就像不是器具又可以成为各种器具的朴一样,虽幽隐渺小,但天下没有人能把它作为自己的附属。候王若能体守于道而治天下,各类存在将自然归服。因天地谐和一体而普降的甘露,没有什么人的指使也会自然均匀。推行建制就会趋于确定的名状。趋于确定的名状(一定的结构秩序)即使是一种现实,也要懂得适可而止。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有道莅临的天下的那种谐和统合,就好像天下的溪水河流都流归江海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6 16:39:0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
    了解别人则智,敏慧自知则明。战胜别人的有力,战胜自己的强。知足就是富有,坚持力行就是有志,不离失他所维系、归依的道的可以长久,身虽死而事业精神流传就是长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6 16:39:1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不知主,可名于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译文】
    大道广泛流通,可普及于或左或右的各种领域。万物依靠它才得以生存而它并不推卸,成就了万物并不矜居功劳,护养万物而不肆行管制,通常没有意志趋求,可显得非常虚无渺小;万物都归附于它却感受不到它的拘管限制,可以显得无比浩大。就是因为它不自大于万物,所以能涵纳万物的归附而无比浩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6 16:39:2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第三十五章
    【原文】
    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太。
    乐与饵,过客止。
    道之出言,淡乎其无味。
    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
    用之不可既。

    【译文】
    谁奉行了大道,天下就归附于谁。归附于大道,人们就不会相互残害,天下将会稳定、太平。只是,声色美食之类的感官诱惑,总是轻易地就招引某些人不再奔赴大道!这些传道言谈,也许使人觉得淡然无味,觉得不值一顾,不值一听。但是,理解它而运用它,它的妙用是无穷无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6 16:39:3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译文】
    想要收束它,必须暂且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须暂且增强它;想要废黜它,必须暂且兴举它;想要执取它,必须暂且给予它。这就叫做不引人注意的明道境地,是柔弱战胜刚强的机理所在。鱼不可以离开深厚的水体而生存,国家的有效力的凭恃不可以轻易展示于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6 16:39:4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译文】
    道通常什么也不成为,又什么都可以成为。侯王若能体守它,各类矛盾纠结就会自然销化。销化之后如果产生了某种整体性的犟执趋求,我就斩断这种趋求而使它回复到混沌态。使它回复到混沌态,它就不会有什么犟执性的趋求。没有犟执性的趋求而静定,天下就自然地平息动荡摇摆而没有偏倒倾覆的危险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6 16:40:0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译文】
    上德者不彰显德名,因此有德;下德者张扬德名以示不失德,因此无德。上德者无所成为,因此也就没有什么固着于某一德名道貌的作为;而下德者却总是撑着一幅德名道貌多作多为。出之于仁爱之心的作为是不恃德名不摆道貌的;出之于道义责任感的作为则显摆德名道貌以资凭恃;出之于礼范仪轨的作为如果没有得到相应的应答,人们就拔臂牵拽,强其履行。所以,离开了道才会去考量合于道的程度的德,德位的沉降才突显出人们的仁爱之心,仁爱之心的疏失才去激发社会的道义责任感,道义责任感的消退才去审订各种礼范仪轨。礼范仪轨这些东西,是以忠诚、信用为其主要内涵的道义感召力日趋淡薄时的产物,由此社会开始走向混乱;各种现行的社会知见,不过是此前道途的行道设施的衍展铺张,用它来踏上新途,那是愚蠢的开始!因此,脱落形骸的大丈夫,但向日趋敦厚的方向不断进取,绝不拘泥于位处浇薄未端的礼仪的拘束;但求其之所以然的核心真髓,绝不牵累于一时的衍展铺张。所以要有所取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6 16:40:18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
    谷得一以盈;
    万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也。
    天无以清,将恐裂;
    地无以宁,将恐发;
    神无以灵,将恐歇;
    谷无以盈,将恐竭;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
    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
    故致数誉,无誉。
    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译文】
    过去曾经达到浑融一体的:天因为浑融一体而清明,地因为浑融一体而宁定,精神因为浑融一体(即"营魄抱一")而活灵,虚空因为浑融一体而到处充盈,万物因为浑融一体而生长,侯王因为与百姓浑融一体而保持了统治地位──这些(清、宁、灵等德能表观)都是因为它们达到了浑融一体而自然达成的。天如果没有浑融一体而清明,恐怕终将崩裂;地如果没有浑融一体而宁定,恐怕终将发生大动荡;精神如果没有浑融一体而活灵活现,恐怕终将萎顿枯灭;虚空如果没有浑融一体而到处充盈,恐怕终将无以为继;万物如果没有浑融一体而生长,恐怕终将灭亡,侯王如果没有与天下百姓浑融一体而高高在上,恐怕终将被颠覆。所以,在一个谐和统一体中,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因此,侯王们常常说自己孤弱、无助、不谦虚,这不正是因为他们充分体认到必须以贱为根本吗?所以,多求德能表观,则没有德能表观。既不要一味地像宝玉那样华丽高贵,也不要一直像石头那样顽劣下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6 16:40:3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译文】
    正﹑反之间的出入自如,是道的运行特征;柔弱灵动的因势顺导,是道的施用特性。天下各类存在之成其为存在,是因为它们有名,而有名生于无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IOS版APP下载:

    官方微信

    安卓版APP下载:

    官方微信

    随州市志愿服务联合会主办 手机版 小黑屋 szvf.com.cn Inc. 鄂ICP备20007109号-2 Discuz! X3.4 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