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论坛
  • 官方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随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学习《道德经》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6-6 16:40:49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直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译文】
    上士听了传道言谈,勤勉行证;中士听了传道言谈,似有所动,但终无所得;下士听了传道言谈,大加嘲笑──觉得除非作为笑料,简直不值一提!所以,成语有说:使人明澈的道似乎让人懵懂愚昧;使人顺利进取的道似乎让人消极后退,使人处事平易的道似乎让人曲折坎坷;大道之德使人觉得空无着落(难以用确定的价值标准作把握),一片纯白的境围使人觉得像是有污渍;普润之德使人觉得有欠缺,使人行有所成的德似乎让人慵懒怠惰;被最终认定的本真存在让人觉得它是污浊混成,普遍的框架坐标让人捉摸不到它的边隅;无不涵纳的整体存在无须急于求成,洪大的乐音缺少可让人辩别的和声,整体共同的普遍形态没有可确定的具体形态——道没有任何谓词可资界定的确定名状而归于无名。只有道,才最善于借力给万物而成就万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6 16: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译文】
    道使宇宙混成为一,混成之一又呈现形态分化,形态分化形成各类群体,各类群体因个体的相互独立而形成各具体存在。各具体存在都以其所具的阴德而保有现实的阳禄,它们因浑融于道而相谐和。       人所最嫌恶的,就数孤弱、无助、不谦虚,而王公却用这些作为对自己的称呼。所以,对各种具体存在来说,有时会因减损而增益,有时会因增益而减损。别人的教训,我也作为教训:强行霸道的人总不得好死,我将引以为戒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6 16:41:1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于无间。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译文】
    天下最柔弱的行为者,同时也是行遍天下无所不克的最坚强者。虚无的道可以进入一切存在起作用。我因此懂得了不执着于名的“无为”的好处。“不言”的劝教,“无为”的好处,普天下没有什么比得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6 16:41:19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译文】
    声名与身家哪个更为切己?身家与财货哪个更为重要?得失损益如何把持得定?过分的贪欲必然连接着庞大的破费,过多的持藏必然导向沉重的损失。所以,懂得自我满足就不会有挫折,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可以长久行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6 16:41:48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译文】
    大道的完美好像有欠缺,但运营施展的作用不会衰败;大道的充实好像很空虚,但运营施展的作用无穷无尽;大道的直捷好像很曲折,大道的灵巧好像很笨拙,大道的善辩好像很不善言辞。运动可以消解行为体的寒凝僵结,守静又可以消去行为体因运动而产生的热浊。谐和稳态是天下动荡摇摆所围绕的中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6 16: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译文】
    国家的运行合于道,连战马都可以还田耕种;国家的运行不合于道,战马只能在战场的恶劣环境生产。祸害莫大于不懂得自我满足,罪过莫大于偏执性的贪求。所以,懂得自我满足的富足,是长久的富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6 16:42:1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
    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译文】
    不离开“家园”,也可以懂得怎么去经行天下;不向外感知察辨,也可以证解到道的境地。越是出离“家园”成为“专名”涉于专途,他的明辩能力就越是狭小。因此,圣人不待践行就有所自知,不待实察就已自明澈,不必多作多为也可坐收事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6 16:42:2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第四十八章

    【原文】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矣!
    取天下常以无事。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译文】
    从事于学则随之以各种附赘的日益增加,从事于道则随之以附赘的日益减少。减少又减少,最后就到了什么也不僵持固着的无为境地。无为就可以因顺自然而无不为。执掌天下,最好是放之自然而让它无所事事。如果为遂行欲利而肆加驱使,那是不足以执掌天下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6 16:43:19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译文】
    圣人没有恒常不变的思想主张,他以百姓的思想主张为思想主张。百姓的主张,合于自己的价值观的,予以善待;不合于自己的价值观的,也予以善待。这样就可以得到人们的共同善待。百姓的观点,自己认为正确的,予以信任;自己不认为是正确的,也予以信任。这样就可以获得人们的共同信任。圣人在天下,忍气吞声似的为了天下而使自己陷于糊涂。百姓们聪明而自觉,圣人则像慈母对待孩子一样对待他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6 16:43:3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于
    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
    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
    無死地。

    【译文】
    出离维生之道就入于速死之途。人世间,属于长寿的,占十分之三;属于短命的,占十分之三;因为行举失道而自速其死的,也占十分之三。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自执过高而导致奉养所需过重。据说,善于维护生命的人,在陆上行走不会遭遇凶恶的犀牛和猛虎,即使参加战争,也不会受到武器的伤害。对于他,犀牛于其身无处投角,猛虎于其身无处伸爪,武器于其身无处显露锋芒。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根本就没有可以让人致其于死命的要害部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IOS版APP下载:

    官方微信

    安卓版APP下载:

    官方微信

    随州市志愿服务联合会主办 手机版 小黑屋 szvf.com.cn Inc. 鄂ICP备20007109号-2 Discuz! X3.4 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