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群英(2)
卢纶的另一首《塞下曲》,其实楼主更喜欢些: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这首诗既不描写追击敌人的过程,也不告诉你最终到底有没有追上的结果,只描绘了一队我军铁骑即将出发追击的准备场面。小伙伴们是否能从诗中听到暗夜里战马急促的嘶鸣,看到月光下年轻战士渴望立功的迫切眼神,仿佛电影画面一般的动感十足?
虽然大多数人都认为此诗上佳,但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却认为很不科学,并且写了首打油诗来挑刺:“北方大雪时,群雁已南归。月黑天高处,怎得见雁飞?”这种质疑很好,的确是科学家的精神。华老说月黑之夜人应该看不见雁飞,但其实在静夜中听见雁群振翅之声就可以想象是被出逃的敌人惊动的。数学家虽然很严谨,但总是缺了点想象力,理工科出身的人太缺乏想象力就比较容易无趣,还好楼主没有走到那个极端。
另外华老认为,到冬雪飘飞之时,秋雁早已南归,卢纶的诗中季节描写混乱。其实在这点上,卢纶也没犯错。因为另一位边塞诗人岑参有名句曰:“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可见北方的大雪比华罗庚所以为的要来得早得多。这还不是孤证,因为还有一位著名的边塞诗人也写过:“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此诗明确地描写了北方雪、雁并存的景象,华老也许忘记了这首诗。如果想当然而不去小心求证的话,大数学家也会犯常识错误。如果放在现在,肯定会被网友们讥讽为“砖家”。楼主对华老十分尊敬,纯属玩笑。
岑参那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全诗笔力雄健: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