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论坛
  • 官方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随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学习《道德经》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6-6 16:49:28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
    不知知,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译文】
    知道自己有所不知,这很好;不掌握某知识,这当然有缺陷。只有通过因应缺陷而行,使缺陷不成其为缺陷,才可以因此而没有缺陷。圣人之所以没有缺陷,是因为他善于因应缺陷而行,使缺陷不成其为缺陷,所以没有缺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6 16:49:3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矣。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故去彼取此。

    【译文】

    当人民不再畏惧统治的威压的时候,那么,反于统治者的大威协就临头了。不要逼迫人民不得安居,不要阻塞人民的谋生之路。只有不去阻塞人民,才不会有出之于人民的反阻塞。因此,圣人但求自知,不去自我炫耀;但求自爱,不去自显高贵。所以要有所取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6 16:49:4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是以圣人犹难之。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 繟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译文】
    勇于无所顾忌,则充满凶险;勇于不无所顾忌,则稳妥灵活。这两种方式有的得利,有的受害,自然环境所厌弃的,谁知道它的缘故?因此,圣人从事于任何事务都要作充分的审慎犹豫。最好的行进方式应是:不犟执抗争却善于取胜,不强颁立言却广有响应,不大声疾呼而人们却共赴其事,从容坦然却自有筹谋。完善的涵摄之网的覆盖范围无比广大,虽疏若无有,但没有事物从中漏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6 16:49:5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我得执而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
    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斫。
    夫代大匠斫者,鲜有不伤其手者矣。

    【译文】
    人民都已经不怕死了,为什么还要拿死来恐吓他们呢?像那些想要让人民恒常怕死,稍有出格者就随意抓来杀掉的政策,哪个能无所顾忌地强硬坚持呢?要知道,自然会有一种汰劣机制来司杀,俎代这汰劣机制而妄动杀戒,那就像俎代高明的木匠砍木头。俎代高明的木匠砍木头,是很少不砍伤自己的手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6 16:50:0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译文】
    人民之所以遭受饥荒,是由于统治者吞食的赋税太多,所以才遭受饥荒。人民之所以难以被治理,是由于统治者太过贪求功名,所以才难以被治理。人民之所以轻生冒死,是由于统治者自奉过奢而搜刮过甚,所以才冒死轻生。只有不以人民生计的危及作为前提而作为的人君,才是真正擅长于善养自己的生命的人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6 16:50:1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译文】
    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柔弱灵动,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顽固强硬;草木生长的时候枝干柔嫩,死了以后就变得枯槁。所以,顽固强硬是速死之道,柔弱灵动是生长之道。因此,国家肌体中军兵过强就会走向灭亡,植株体系中树枝过硬就会遭致摧折。顽固强硬处于劣势,柔弱灵动处于优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6 16:50:2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者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也。

    【译文】
    理想的范式,不就像那使弓趋于浑圆的作用一样吗?高的地方把它压低,低的地方把它抬高,有余的地方把它减损,不足的地方把它补足。理想的范式,减损有余的,弥补不足的;而人的行为惯律则减损不足的,奉养有余的。谁能使自己不断地有余以奉养天下?只有道者。因此,圣人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成就了什么并不居功自矜,他不愿意使自己显得过分突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6 16:50:4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爱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
    正言若反。

    【译文】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能胜过它,因为没有什么可以真正改变得了它。柔能胜过刚,弱能胜过强,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又没有人能实行。因此,圣人常说:能承受全国的屈辱,才配作天下的君主;能承担全国的灾难,才配作天下的君王。确切的话语常常让人觉得不以为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6 16:50:5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第七十九章 

    【原文】
    和大怨,必有余恕,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译文】
    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还会残留难以消解的余怨,这怎么能算是完善?因此,圣人凭契约关系来确立自己的主导地位,绝不无依据地责成于人。有德的统治监察契约的订立与履行,无德的统治注重于税赋的收敛,只索取无条件的单向供奉。完善的系统运营机理是普遍平等,无所偏爱,但又具有奖掖良善的健全功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6 16:51:0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车,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
    国家要小,人民要少。即使有各种器具,也不多用;使人民珍惜生命,不作长距离的迁移;虽有船只车辆,却没必要去乘坐;虽有兵器武备,却没必要去布阵打战。使天下回复到人民都结绳纪事的远古状态之中。让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满意于他们的平凡生活。国与国之间相互望得见,鸡犬之声相互听得见,而人民从生到死,也互不往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IOS版APP下载:

    官方微信

    安卓版APP下载:

    官方微信

    随州市志愿服务联合会主办 手机版 小黑屋 szvf.com.cn Inc. 鄂ICP备20007109号-2 Discuz! X3.4 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