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文明,引领风尚,关注随州文明建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因材施教 学生为本 德行为先导 —记优秀教师教师申先会同志的先进事迹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申老师在教书育人岗位上无怨无悔地工作,坚忍不拔地奋斗,默默地奉献,潜心研究。大胆探索,逐步形成了“因材施教、学生为本、培养兴趣、提高能力、德行为先导”的高效课堂教学特色,成为学生们最喜爱的老师。 申老师大学毕业后,先后担任初高中化学授课教师,对学生在化学这门科的学习行进状态非常清楚,所以她所讲解的科更贴学生的心。经过多年的化学教学,她对这门学科的知识有了更加深的理解和领悟,达到了熟能生巧的程度。讲起课来声情并茂,新旧知识的联系灵活自如。 实际上,申老师每次精心设计导学案时,一定要与学生换位思考,“假如我是学生我对这一知识点该如何理解?”每次设计的导学案,问题的提出,布置的任务总是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识水平,学生自学,接受更容易,发言更积极。申老师在高效课堂上采用全新的教学法,首先让学生带着教师精心设计的导学案中的预习提纲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在全班交流展示自学成果;她对学生展示中存在问题进行点拨释疑;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完成作业,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气氛活泼,以人为本的理念。因材施教的原则,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体现。 申老师在备课中,不但对教材进行了解和研究,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了解和研究,申老师认为不了解学生,不研究学生,对教材知识的传授也就很难达到预想的目的,所以特别注重全面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如何?学生的基本的学习能力怎样?通过交流,测验等多种方式摸清“底数”,然后才确定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同时摸清学生动态,掌握班级状况,在此基础上找准教学起点,申老师在备课过程中遵循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教学,通过对学生的了解,确定哪些知识是重点探究的,哪些是可以略讲甚至不讲的,从而很好地把握起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实施教学。申老师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强调内化过程,实现教师中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发展目标协调一致,注重对学生活动中的安排,特别是对学生课堂活动形式,活动次序进行通盘地、精细地考虑,备课中巧妙地设计学生自学环节、质疑环节、学生的讨论环节,还有让学生表达自学成果的环节,在教学中找到学生喜欢的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每个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和自我表现的机会,申老师的每一节备课都是在对学生有深度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 申老师的名师风采还体现在她灵活处理教材的本领上。教学基于教材,但不囿教材,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大胆地对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延伸、修改、重组、再创造。在教学《钠》一节时,不仅大胆地省去了学生预习的环节了,还让学生把教材集中起来先作钠和水反应的实验,再根据观察分析,避免了照搬教材上现成的结论。在进行〈〈一氧化碳〉〉教学时,为适应学生现实与将来的实际生活需要,申老师将碳和有机物不完全燃烧。一氧化碳的毒性放在重要地位,详细向学生讲述一系列煤气中毒事件,包括烤火、煤气、热水器、管道煤气、汽车尾气等等,使每个学生懂得和掌握一氧化碳的毒性,危害及防范。学习〈〈甲烷〉〉一节时。从“瓦斯矿难”讲到海洋地质局对南海“可燃冰”的勘探。学到《醛类》时,从醛的性质讲到目前家居装修材料对居室的污染。这种密切联系自然,社会、生活、努力将化学知识渗透到现实之中的教学,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在兄弟学校、教研室领导来听课的展示课时,申老师每次都获得老师们、领导们极高的评价。 申老师在多年来的教学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高考备考经验。注重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梳理,综合,归纳,逐步形成知识网络。强调学生注重化学用语的规范化书写,提高书面语言的准确性。引导学生分析,研究物质的性质,正确理解“位、构、性”三者的辩证关系,准确在把握物质变化的实质,将定量分析和定性研究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经常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极限思维”“图形结合思维”等方式解决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申老师不但在教学艺术赢上得学生和老师的称赞,还非常关心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老师们经常可以看到申老师利用课余时间找学生谈心,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细到每一个学生的成绩基础,强课弱课,学习目标,学生动力兴趣,以及每一位学生的家庭情况,以及该同学的性格特点等等。另外,申老师还利用读报时间让学生接受感恩教育,爱国教育。从而让学生在德行领域种下一个善的种子,让学生在这个物欲横溢年代有一个内心的依怙,在这样一个燥扰年代内心有了一丝清凉,这是她教书育人,以人为本,德行先导的一个体现。申老师从学习上、生活上关爱学生,作学生的知心朋友,成为学生最喜爱老师。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申老师所带班级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敏捷,尖子生多,化学教学质量高,化学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深受学生的好评和爱戴。被评为“曾都区高中化学骨干教师”。年年均被评为优秀教师。
随州市曾都区第二中学 二〇一五年七月十四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