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文明,引领风尚,关注随州文明建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珍的幸福 于 2014-11-13 21:53 编辑
畅游田王寨 去了几次田王寨,每次的收获都不一样,每次去都会知道有关田王寨更多的故事,第一次我们去了金狮摇铃和无风垛,听向导讲了一个个神奇的传说,田王寨深深的吸引着我。 近代有土匪、荒民、和尚居,到上个世纪70年代,已经基本无人长期居住,只有放牧的、挖药的和部分游客及驴友光顾,寨内现在只留下古寨墙和部分房子的残垣断壁。 民间传说清朝道光年间,寨子下面有一大户人家,姓戴名耀棠,人称戴九爷,戴家世代勤苦持家,经营有方,至清道光年间,田产、商家遍布鄂、豫两省,积累了较多财富。戴家为看家护院,组建了武装力量屯兵训练。清朝晚期,社会动荡不安,一年微服出巡的道光皇帝,经桐柏山在河南通往湖北的路上遭围困不得出行,戴家动用强大的家兵护送皇帝过境,深得皇帝感激和信赖。其后,连年大旱,国库粮食难以 周济百姓,朝廷向戴家借粮帮灾民度荒,戴家一面向朝廷提供大量粮食,一面开仓放粮,无偿为饥民提供食物。道光皇帝为奖励戴家义举,赐戴家主事戴曜堂顶戴花翎,封 千岁都司,准建和“ 官亭”一座,立“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碑于道旁;赐高1米,长1.8米“都阃府”匾额一方于立戴家仓屋堂上。在兵荒马乱的日子里特许戴家屯寨养兵用于自卫。此时戴家声望与日中天。遂在桐柏山海拔1010米的固城山沿险要地围墙成城,并在主峰建设“银銮殿”(现存遗址)。“宫殿”和兵营在明末田王寨原址上增扩加固,取名安合寨,现有石碑记载,当地人仍然沿用了田王寨这个名称(见《随州志》)。 传说金狮摇铃的景区就是因为有一位阴阳先生在田王寨相中一块风水宝地,被戴九爷的探子知道后马上报告了戴九爷,戴九爷请来阴阳先生,大摆筵席好好款待了几天,阴阳先生告诉戴九爷,如果风水宝地被占用,他的双眼就会盲掉,戴九爷马上跪在阴阳先生面前,承诺先生在有生之年生养死葬,好好伺奉。戴母去世后,戴九爷用三百匹白布铺在地上,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把戴母的灵柩运上了田王寨,埋葬在风水宝地。风水先生从此就住在戴九爷家里,戴九爷吩咐仆人好好伺候。转眼几年过去了,传说是有人想陷害戴九爷,就在阴阳先生吃的大米中放了很多沙子,阴阳先生心里就犯嘀咕了:还说生养死葬,这才几年就对我这样,这人以后要是发达了,也对别人不会有好处的。阴阳先生叫来仆人,喊来戴九爷,问戴九爷守墓的家丁是否在半夜听到铃铛的响声,戴九爷问过家丁,确定家丁听见过铃铛的响声。阴阳先生告诉戴九爷,如果想长期发达,成就大业,就要在戴母墓地周围围起一道墙,将来就可以雄霸一方。戴九爷立马下命家丁连夜砌围墙,按照阴阳先生说的在八月十五月圆之夜听见铃铛响声后就把围墙的门封起来。后来传说铃铛之声是一对金狮响起的,它们是半夜要去对面山上的白龙潭喝水,门被封死后,金狮就此渴死。风水宝地被破了,阴阳先生的眼睛也好了,就逃之夭夭了,戴家从此没落。戴母的墓和碑也在文革期间“除四旧”被破坏,据说每年的清明节还有戴姓人去祭拜戴母。此风水宝地地处一座酷似一只石狮的山上,奇怪的是周围都是石头,只有这块地方圆几百米都是长着茂盛的蓑衣草。
王寨西谷的无风垛,三面峭壁,峥嵘直耸,仅一鸟道可通,中有大石盈丈,裂缝不足二尺,游人必侧身而进,险隘奇绝, 中日战争时,富人戴烈山,将其黄白细软,全藏于此,日以支枪看守,当时山中匪盗蜂起,未敢犯此。可谓一夫把关, 万军莫前。据说随州的烈山大道就是因为戴烈山富甲一方而取名;每适大风鼓山,峰顶灯火不动。古老传说峰有避风宝珠,孤峰岑寂,实为修道良所(见《白云山志》)。寨的东面有民间传说的春秋时期宝物 随侯珠(旧《辞海》“随和”条目注释:“随侯之珠,卞和之璧,皆至宝也,故随和并称。”)遗失的山涧。 田王寨的城墙在 楚长城的遗址上修建的,城墙高5――7米,宽2尺,有射击孔、瞭望孔,有城门七个,尤其南门雄伟壮观,有城楼和 瓮城组成,南门外有 烽火台。寨子不是一次修建成的。位于 秦岭向大别山的过渡地带上,区内奇峰竞秀,层峦叠嶂,森林密布,瀑泉众多,景象万千,更难得的是桐柏山还具有南北 气候交汇区位最为完整的自然生态环境和 中原罕见的原始次生植被。 走在田王寨的山道上,我的脑海一只在想像田王寨鼎盛的时期,居住在这上面的那么多人需要多少吃的、用的、他们是怎样把吃的、用的运上山的呢?这一道道寨墙凝聚着先辈们的多少心血和智慧呀?田王寨让我们见证了历史,见证了人民的勤劳,也蕴含着无数的神奇... ... 田王寨,我一定还会再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