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文明,引领风尚,关注随州文明建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端午节快乐"的又一说法:说"端午节快乐"没文化?
今天端午,很多人会跟身边的朋友道一声问候“端午节快乐”。但有人说了,“端午节不能互祝快乐的,因为端午节是个祭祀节日,这一天伍子胥投钱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汨罗水。五月初五是个悲壮的日子,大家要扫扫盲,不是所有节日都可以互祝快乐”。这是真的吗?
端午也称端五、端阳,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在中国,古人用《周易》六十四卦中的十二个卦表现一年十二个月的阴阳二气循环,农历五月为消息挂中的姤卦,对应地支中的“午”,“午”是火的极盛状态,也就是阳气达到了顶峰,农历五月以后,天气渐渐炎热,各种病菌也日益滋生,因此在古代,五月又有“恶月”之称。
由于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实在上古时期,传统的端午节主要是人们进行卫生,健身和养生的重大节日。
很多端午习俗都是从祈求健康演变来的:喝雄黄酒,挂菖蒲、艾草、大蒜,源于用药物的手段来防病;划龙舟,是用运动的方式强身健体;佩戴五色线,用阴阳五行来驱灾辟邪。很多地方在端午当天还要把不满一岁的小孩,由母亲抱回到外公、外婆家躲起来,叫“避午”。躲过端午这个“恶月”的“恶日”,祈求健康。
端午节最早的起源和自然有关,后来又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人文内涵,比如纪念屈原、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等等。
闻一多就专门对端午做过考证,他在《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里列举了的上百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因此,人们自然而然就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和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近年大量的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也证实,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生活着一个古老的部族——百越族。他们崇拜水里的河神龙,端午节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千百年来,古老的百越族已经消亡大部分融入汉族,还有少数演变为南方的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也就成了中国众多民族的共同节日,而龙也成为了端午节最重要的角色。
2005年底,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在此之前,中韩两国关于端午节申遗之争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
端午节虽然最早起源于中国,但是它早在很多年以前就传入了周边的国家,并且已经完成了“本土化”的过程。韩国也称五月初五为“重五”、“端阳”,对中国的伟大诗人屈原,许多韩国人都很熟悉,但端午在韩国有了自己的特色。
普通家庭在端午节一般做些糕点或者买些糕点,比如当地特色的“车轮饼”,然后全家人去参加端午祭活动。姑娘们用菖蒲根做成簪子别在头上,男人们将菖蒲根缠在腰上,孩子则用菖蒲水洗头发。端午最有代表性的娱乐活动就是女性聚在一起荡秋千,男人聚在一起摔跤。端午当天,也有把晒干的艾叶放在大门旁边以除灾驱邪的习俗,韩国人喝菖蒲酒,还将扇子作为礼物赠送。
讲了这么多,端午节到底能不能说“节日快乐”?小编读书少,但学者们有高论。
中山大学非遗研究中心宋俊华教授认为,在中国的传统节日里,端午节的起源是一个节令,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农业社会,生产生活会受节令的变化而影响,端午是天气由冷转热的节令,在这段时间人们由于天气原因容易生病,所以端午节最初诞生是源于人们用很多活动来祛除邪祟,避免生病。 而纪念屈原等传说是后来与这个传统结合起来的,所以追根溯源,端午节是人们为了祈求幸福生活而产生的节日,在端午节说“快乐”并没有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