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和教师区别很大,别弄混了原作:大智若
今天是教师节,理所当然要说教师。为什么不是“老师节”而是“教师节”?多年前,一直有人称呼我为“老师”,为嘛教师节,却没人给我过节?在汉语里,老师和教师的区别很大,今天就玩玩训诂学,考据一下老师和教师称谓。
很显然,老师是一种口语化称呼,而教师指的是一种职业。即使是刚毕业的大学毕业生,刚入教职,有人称呼其老师,他们也不会感到别扭,也不会认为自己很老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汉语的“老”字寓意丰富,有其独特的所指,在人际交往和汉语演变中,逐渐淡化其原始能指,渐变成耳熟不能详的用语习惯,老师和教师一词在很多地方是混用的。一旦考据这些词语的由来,发现是很有意思的。其实,老师和教师区别很大,还真不能弄混了。
在古汉语里,“老”一般特指年龄,七十曰老,六十以上为老男,五十以上为老女。在古代的儒家文化典籍里,尊老是一种礼仪传统,融化到日常世俗的行为习惯里,“老”衍生出来特有的情感之意,即是对人的尊称,比如老张,老王,老刘,老赵……比如两人喝酒撸串,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不管对方年龄多大,比如说老兄,老弟,老朋友,老哥们,不但不会引起对方的任何反感,反而会感到很亲切。“老”异化主要是发生在人际交往中,比如我们以前习惯把企业主称之为老板,旧时把雇主或厚财之人称之为老爷,但不会让对方勃然大怒,即使是二三十岁的人,被人喊做老板,或老爷,都会欣然接受,因为“老”字在日常人际交往中是口语尊称,没有年龄的含义。50岁叫老师,25岁的也叫老师。和是否有从教经历没有任何关系,没有任何从教经历的人也可被人称之为老师,也不足为怪,喊谁一声老师,是对其的尊重。在日常称呼中,我们从不称呼其为王教师,李教师,刘教师,而是王老师,李老师,刘老师。
老师称谓是日常口语,但老师的由来源远流长,说明在古代,“老”字就有尊称之意,不仅仅单指年龄。 如《史记》中就有:“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一诗:“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史记》和《示侄孙伯安》的“老”对教者的尊称,而不是指年龄。
由于老师称谓是日常尊重的口语,所以在演变中,已经泛化了,一直有庸俗化的趋势,只要比自己年龄大,或者从业经历长,或有一定名望的人,都会称之为“老师”。实际上,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被称之为老师的人,从不在学校任教,但享受这种被人尊称的感觉。
中国古代,教师的称谓很多,比如先生,西席、西宾、山长等,战国晚期教育典籍《学记》,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在远古时期,这部著作就认为教学成败的关键在教师。有了好的教师,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可以得到斧正,不科学的内容体系可以获得调整,不明确的教育目标可以被明确,被突出出来,所以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这种教育思想至今没有脱离教育规律。其有一句话“教师者所以学为君也”, 乃是“教师”一词的由来。
由此可见,自古至今,老师和教师是有区别的,“教师”特指教育育人的职业,而“老师”不是,而是口语化的尊称。如今亦是如此。不是所有的被称之为老师的 人,都是教师,但所有教师都可以称之为老师。教师是一种职业,成为教师是有门槛的,必须隶属教育机构。也就是说,教师是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