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播文明,引领风尚,关注随州文明建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现在的人们多幸福啊!大街小巷一天到晩都沉浸在歌声和音乐里。尤其是早晚,无论你走到哪里,总有乐曲伴着轻歌曼舞,翩翩起翔。这用过去的讲法,就叫歌舞升平的朝代。愚翁好感慨啊!
曾几时乎,大家还成天忙着为吃穿而发愁呢。城里人常想的是,一个月的粮食计划能不能撑到头,不然,该用什么凑合着挨到下个月的计划;今年给老大扯几尺布做上衣;老二的鞋子掉帮了,要买双解放鞋,哪家商店最便宜;老三接老二的破衣服,得找相同或相近的布补一补了;老四捡老三的破烂能不能挡风寒……。
开大会时,一看全场衣服,三样色,一种款。无人穿不破的衣服。也曾见,中老年男女,连最隐密的位置,都遮不住的情况。据说,出国的人回国后,赶紧将衣服脫下,洗干净,好让别人出国再穿。
乡下人就更差了,一年到头的饭中,少有纯白色,南瓜饭,胡萝卜饭,腌菜饭,红署饭。就这,饭菜混合,还有吃不饱的时候。菜是有盐少油的,甚至盐往往也不多,出现危机不祘稀罕 。
我下乡时就碰到这样一桩亊:生产队会计的儿子,到稻场来向他爸要五分钱买盐,说妈妈的菜炒到锅里等盐。会计掏了八个兜,没掏出一分钱。锅里菜等盐回去炒,情急之下,我就掏了两毛
钱让其儿子去买盐。这对我来说是件小亊,过后很快就忘了。第二年秋收分红后,会计还钱给我,一下把我搞蒙了,怎么也想不起来借过钱他,后经他反复讲,加之好一阵回忆,才想起来。这位会计在生产队还是不错的家庭。两毛钱买盐就是大额的,很多农民买盐,都是三分,两分,甚至一分钱买盐,带把挑匙,让营业员挖一点就是了。农民干一年到头,分红时没有进项,甚至倒歉,哪有钱买灯油和盐。仅有的一点钱是卖鸡蛋和蔬菜所得。扣扣索索生怕用完了。
穿衣那就更不用说了,很多人都是衣不遮体。前生产队长的十八岁的女儿当记工员,穿的一条绿色长裤,臀部破了,将裤脚剪了补臀部,裤脚就那么须着。这还是较好的情况,很多孩子穿的破破烂烂,白天遮不住丑,晚上御不了寒。笔者当时找了三件衣服,准备送给贫困户,迟疑了下,就发现有五家都是这种情形,不够分,遂作罢。
孩子读书就甭提起,很多适龄孩子因家庭困难,而过早成为小农民。即使能读书,也就是三,五年的光景,之后就回家挣工分了。有一年秋收将至,队里縻鸡子,一个二楞子闯进一个儿·媳早逝的老太太家里,一棍子将一只母鸡打到地上团团转。老婆婆见后,抱着母鸡撕心裂肺地号淘大哭,两个几岁的孩子,也泪流满靣。因为那只母鸡是她家的银行,孙子孙女读书,全靠母鸡生的蛋换笔换本。失去了,就没有经济来源了。看得人心里直颤抖。过后不久,两个孩子就辍学了。在抓阶级斗争的岁月,不谈人情世故。
那时人们的脸上总是蜡黄色,年近五十很老了,满头白发,满脸皱纹,普遍营养不良。
如今这一切都变了,短短四十年,我们就象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人们着形形色色款式服装,披金挂银。一天的消费,抵当年几个月。鱼·肉·酒的生活早被淘汰了,保健食品当家。无论城乡,孩子读大学,硕士,博士都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了。
人们闲暇之余,唱歌·跳舞·玩各种乐器·跑步·打拳·做体操·踢毽子·练气功……各取所好。一年中还时不时出去旅游几次,全球的大好河山尽收眼底。
大家脸上透着红光,八十多岁老人只看五十左右。这是一个好时代啊!庆幸我们赶上了。由那个年代过来的人,满足了。
“近平”“近平”接近平衡的富足生活很不错,绝对平均的苦难日子过怕了啊!
笔者:周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