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文明,引领风尚,关注随州文明建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何仁义同志在2015年市城市 管理委员会全体(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2015年3月19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市城管委安排,由我代表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办公室通报一下2014年的全市城市管理工作,并就2015年的工作谈几点意见。等一会儿,袁市长还要作重要讲话,希望各级各部门严格按照袁市长的指示精神,抓好落实。 一、2014年工作回顾 2014年,我市以大力实施城市品牌战略为动力,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取得了明显成效。一年来,通过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省级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复查,顺利保牌;国家级森林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一举创建成功,甲午年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活动成为世界华人拜谒始祖的盛会,影响深远。全市上下围绕中心共同努力,扎实工作,全方位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活动,有力地保障了城市品牌创建活动的有序推进,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一)大力提高环境卫生管理质量,打造洁净城市。一是洗扫结合,提升作业质量。打破传统以人工为主的清扫作业方式,添置一批小型道路冲洗车,实行部分路段晚9点至凌晨4点的冲洗作业,大大改善了道路卫生质量。同时,进一步扩展机械化清扫范围,使机扫面积达到300万平方米,机械清扫率达到65%。二是整体联动,环卫责任全覆盖。环卫部门不断强化工作责任,将人流量大、管理难度大的道路实行承包投标,奖勤罚懒,在绩效工资上给予倾斜。由责任心强、管理水平高的职工对承包路段进行作业管理,从而改变了长期以来环卫清扫保洁“大锅饭”的弊端。各城区办事处、社区充分发挥公益性岗位人员作用,增加人员,科学布岗,加强考核,强化背街小巷、居民小区、城乡结合部清扫保洁工作,清除垃圾死角,不断提高清扫保洁工作标准。并全面发动社区干部、居民、志愿者参与社区环境卫生管理,促进环卫保洁常态化。与此同时,随州高新区、市园林部门全面推行环境卫生、绿化管护市场化,城区的卫生质量整体有了提高。三是完善设施,提高收运效率。在城区内河周边投放了17个移动式垃圾箱,更换分类式垃圾箱148个。通过完善配套环卫设施,基本满足了城区垃圾收集的需要,极大的改善了垃圾收集落后状况,垃圾收集清运的效率成倍提高,垃圾二次污染环境现象明显减少。四是联合行动,重拳治漏撒。住建、公安交警、城管等部门联合执法,加大渣土漏撒的源头治理力度。加强对城区建筑工地的管控,督办城区8个工地按要求设置了渣土车辆冲洗设备,硬化进出口道路320米。采取定点布控与机动巡查相结合的方式,认真落实渣土密闭运输、限道及限时行驶制度,严肃查处渣土漏撒违法行为180起。深入推进建筑渣土管理市场化,鼓励有条件的单位、个人成立渣土运输公司。今年来,城区渣土运输公司已从1家增加到4家,使渣土运输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 (二)大力改善城区交通秩序,打造畅通城市。下大气力开展摩托车、助力车行车秩序专项整治活动,发布整治通告,印发公开信,利用新闻媒体和公益户外广告广泛宣传整治活动的目的意义和有关要求,营造浓厚的氛围。投入200多万元,打造摩托专用示范路,引导摩托车、助力车走边道,增设摩托车、助力车停车场11个,全力整治无牌摩托车,新办理行车牌照5600余辆,查扣摩托车、助力车1000余台次。增设智能交通提示牌、人行横道提示牌、禁止左转提示牌等交通标志标牌210余块,安装交通摄像头370个,交通红绿灯管理系统12套。投资1300余万元,建设城区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于10月初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同时,新招聘30名交警协管员,采取交警干部包保易堵路段,设置示范岗、护学岗,组建摩托车巡逻小分队等手段,加大城市交通秩序整治力度。在整治行动中查扣无牌小汽车26台,查处机动车涉牌涉证交通违法行为256起,收缴假牌、套牌31块,查处乱停乱靠751起,拖离31台次,城区交通秩序明显好转。 (三)大力整治市容环境面貌,打造有序城市。采取集中整治与专项整治相结合,定点管理与机动巡察相结合,错时管理与延时管理相结合等有效举措,全方位破解城市管理难题,全面开展占道经营、户外广告、城市牛皮癣日常治理工作,以点带面,卓有成效开展“市容环境美好示范路”创建活动。不断强化小街小巷的市容管理,对市民反映强烈的小十字街、花溪巷、文峰街等市容乱象进行集中整治,并根据各条道路的实际情况,实行划线定点规范经营,安排专班人员进行巡查,巩固整治成果,防止反弹。在市容整治专项行动中,共拆除乱搭棚亭720余处,规范占道经营1600余处,清理各类横(条)幅及各类破损户外广告1200余处,使市容环境面貌进一步改善。 (四)大力实施园林绿化工程,打造绿色城市。以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契机,乘势而上,进一步加大园林绿化工作力度,着力构建了以公园、广场为依托,以公共绿地为节点,以道路绿化为廊道,以小区绿化和街头游园为亮点的山水园林城市绿化体系。先后新建街头广场、游园、小绿地和林荫停车场等公园绿地20多处,完成了20多条城市街路绿化,道路绿化普及率、达标率、绿荫道路推广率均达到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形成了“满城皆春色、随处见绿意”的城市景观。开展“绿色小区”创建活动,14个单位、小区的庭院绿化面积超过1500平方米,被评为“省级园林式单位”。打造高品位城市景区,随州文化公园成为我市第一个被命名为国家4A级的公园景区,进一步丰富了城市文化和品牌内涵。 201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地、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多项措施并举,城市管理步入新常态。 (一) 建立层层负责的领导机制,营造齐抓共管的城市管理氛围。继续实行领导包街道、市直部门包路段、责任单位包门前、社区干部包辖区的城市管理模式,进一步明确了各部门职责。包街市领导每月至少对本包保路段进行一次综合检查;包路段市直单位安排专人,认真督办本路段临街责任单位履行门前三包职责;临街责任单位设置门前三包岗位,聘请专职管理员,搞好门前卫生保洁、占道经营劝导、车辆秩序停放、牛皮癣清理、不文明行为制止等工作。市文明办、市城管办每天安排专人对各路段门前三包工作进行检查,每月汇总排名,检查情况在新闻媒体上进行通报,各单位门前三包落实情况将作为年终文明单位评选的重要依据。在市领导的带动下,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城市管理工作,形成了“人人参与、个个动手”的全民城管大格局。 (二)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全力开展五项整治活动。根据我市城区管理工作实际和城管工作中暴露出来的重难点问题,整合执法力量,开展联合行动,全方位推进以交通秩序、环境卫生、市容秩序、渣土漏撒、门前三包为主要内容的整治活动。每一项整治工作明确牵头部门和工作专班,由相关单位领导班子成员轮流带队,整治一项,消号一处,切切实实地把影响城市环境的疑难杂症治理到位。随州电视台、随州日报社、随州网等舆论媒体均开辟了“开展五项整治,创建城市品牌”的宣传专栏,及时报道整治工作动态,大力倡导文明行为。 (三)建立城市重点工程投融资保障机制,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以城投和建投为平台,千方百计拓展融资渠道,为打造城市建设发展环境提供有力保障。2014年我市实施了31个城市重点项目,青年西路、青年路大桥、青年路中端等相继建成通车。路网的快速建设既拉开了城市框架,也有效改善了城市交通环境。与此同时,市政府多方筹资,打造民心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工程。一是投资800万元,新建8座压缩式垃圾中转站,使城区压缩式垃圾站达到12座。二是全力实施背街小巷改造民心工程。中心城区背街小巷改造工程是2014年市政府重点市政工程项目之一,也是市委市政府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立行立改的重要内容之一。2014年共硬化改造道路60条,投资1000万元,改造面积8.6万平方米,安装路灯523盏。投入资金和改造面积均达到历史之最,受到市民和社会各界的好评。三是对14条主要道路进行全面维修养护,对11929平方米的人行道实施提档升级改造。 (四)建立健全科学管理工作机制,在探索城市管理长效化上狠下功夫。一是以数字化手段管理城市。按照全省一流的标准建设数字化城管指挥中心,投资2500万元,目前各项硬件建设及系统招标工作已全面完成,预计2015年6月份将投入运行。二是以综合执法模式理顺体制。在充分学习借鉴外地综合行政执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科学制定随州市城管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实施方案,使职能分割更明确、市区体制更顺畅、机构设置更合理。目前,综合行政执法工作经省政府批复同意后,市城市综合执法局组建工作正在紧张落实之中。三是以创新考评体系强化工作责任。我市中心城区只有两个区,考评对象少,且不对等,市级考核一直难以到位。2014年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按照下考一级的原则,制定了对曾都区6个办事处和高新区城东新区、淅河镇等8个区域的考评方案,统一标准、统一检查、统一评比,使城市管理考评工作更趋合理,更有可比性和可操作性。 (五)建立城市管理市场化运行机制,加快政府购买服务改革进程。实行市场化管理模式是城市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今年我市采取“政府引导,部门落实”的办法,鼓励各地加快城市管理市场化进程。截止目前,主城区牛皮癣清理、高新区淅河镇环境卫生、曾都区西城办事处小街小巷清扫保洁均实行了市场化改革。主城区环境卫生采取了个人承包的模式,打破了长期以来一把扫帚扫全城的环卫清扫保洁“大锅饭”体制,效果很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