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论坛
  • 官方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随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384|回复: 3

    历史的屐痕

    [复制链接]

    787

    主题

    3976

    回帖

    23万

    积分

    总干事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31025
    QQ
    发表于 2015-6-20 20: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传播文明,引领风尚,关注随州文明建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历史的屐痕
      任儒举
      每一个时代都有他特殊的烙印,这烙印尽管被后来者践踏过,被洪水冲涮过,也被战火焚烧过,但它终归没被岁月彻底的淹没,或多或少地留下一丝屐痕镶嵌在人们的记忆中。 ——题记。
      大水井,显示出一个时代的印记
      在没有去利川时,我就对这个大水井略有耳闻,那是2013年我参加湖北省文联举办影视培训班,我所在的班班长名叫田苹,当时是恩施自治州的文联副主席,我们是在课外交流时得知她写过一个电视剧《大水井风云》,这个话题引起了我的兴趣,因为在此之前,我的老朋友周振超先生曾向我透露过,他要去恩施利川开发和保护这个大水井!我当时很不以为然,认为他打造那么大的琵琶湖景区尚不满足,还有心思背景离乡去折腾什么大水井?那是一口什么样的井?能打动周振超先生,让他朝思暮想、义无返顾?
      没想到两年后今天,突然接到周振超先生的邀请,要我们去参观他的大水井景区。去的路上我还在惴测那口井到底是什么样子?还在想“背井离乡”那个名词,因为国人的传统是依水而居,不管走到哪里首先想到生存,没水就无法生活。历朝历代,因为战火,灾荒。许多人不得不远离故土,外出谋生,走之前首要任务就是掩盖自家的水井,以期有朝一日重归故园,依靠这口井奈以生存,这大概便是背井离乡的由来。从地图上看,恩施那地方多是崇山峻岭,湖水远没有江汉平原那么丰硕,可能多是以井而居,一户一井?抑或土家族人的井与众不同?
      到了目的地方才晓得,所谓的大水井原是一大片保存完好的古居,这是我见过最大的,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地主庄园——李氏庄园。它位于利川市白杨镇境内。东望荆楚,西连巴蜀,南距利川市城区45公里,东北距重庆市奉节港130公里,北接长江山峡。奉节公路从门前绕过。主要由李氏宗祠、李氏庄园和高仰台李盖五住宅三部分组成,占地2万余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2万余平方米,有房屋近300间。
      大水井建筑群主要是木雕和石雕构建,这在中国的建筑史上可堪称一绝,当地有一首民谣是这样唱的:
      画主梁,雕柱头,骑童头上雕人像。那石匠,手艺高, 拖起大锤打石包。画飞山,雕牡丹,葡萄仙桃与宝剑。修磨子,凿对碓,石缸狗槽打得多。雕槟菊,凿莲花,窗户四角蝙蝠佳。青龙古,灰龙古,很多石料数不出。笮窗户,凿梅花,桃花头上兰草花。那磉凳,质量高。用起推包来摊好。斗衣柜,做廊床,床铺上面雕凤凰。那登石,个个好,柱础下面来殿到。凿荷花,雕菊花,壁上刻有鞭炮佳。青莲荫,更是新,猪槽碾槽打得深。走边线,雕鸳鸯,贰龙报宝在石上。那门庭,亮清建,门框上面梅花现。凿蝴蝶, 雕八卦, 精雕细作更是佳。万字格,寿字形,四方石凳都相应。柜,做木箱,马栏猪圈和板仓。华萼形,竹叶青,石鼓四周钉石钉。凿观音,雕家神,神龛神柜有人敬。石花钵, 边线明,石钵栽花万年青。花厅里,装饰品,柱头边堪观美景。那围墙,如花瓶,糯米石膏来组成。走廊上,现竹节,花纹穿斗很要得。欧式墙,那堆花,数蔸白菜更是佳……
      可以想象,这些精美的建筑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它是李氏家族穷几代之功,招万夫之力才有今天的规模,它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地土家儿女的勤劳和智慧。
      翻开大水井的主人——李氏家族的族谱,大约是大清乾隆中期,李氏高祖李廷龙、李廷凤兄弟从湖南西迁入川,分别落业于大水井和重庆马鞍山,故有“龙归井、凤栖山”之说。据说李廷龙最初是依靠土家族人黄氏家族而起家的,个中原由众说纷纭,无从考证。至解放初,李氏家族子孙繁衍至五六代数百人,形成了李氏封建小王朝。
      大水井古建筑即为李廷龙子孙过去钟鸣鼎食、行使强权之所。建筑群规模庞大,气势宏伟,工艺精湛,环境秀丽,为鄂渝边境民族古建筑之明珠,1992年公布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现在看到的大水井景区是由李亮清庄园、李氏宗祠、李盖五庄园三个部分组成,占地10000余平方米,四周群山环抱,崇山峻岭,横亘千里,幽谷跨水越涧,景色十分秀美,被誉为“土家民居的交响乐”。
      其中李氏庄园占地4000多平方米,全部建筑按八卦风水而建,共24个天井,174间房屋,整个建筑没用一颗铁钉,全部采用木骨架,回廊彩檐吊脚楼,环环相扣,下雨天到庄园的任何房间都不会湿脚。 李氏宗祠修建于清道光年间,精美的木雕石刻、别致的彩瓷浮雕精彩纷呈,灿烂辉煌。祠堂正面东侧有口小井,周围砌起了高高的围墙,围墙正面刻有“大水井”三字,这正是大水井名字的来历。它显示出了一个时代的印记。
      李氏庄园,见证一个家族的兴衰
      站在李氏庄园的廊檐下,我想象出老墙粗陋的表皮下隐藏的故事,它曾经演绎一个怎样的烟火人家?曾经的煇煌、残败、苍凉、荒芜……这些构成了李氏家族最古老的文字记录,仰看复杂的砖木结构,被岁月叮成千疮百孔,露出一幅幅幅峥嵘的面孔,青砖瓦房如同庄园的仆人老态龙钟,岁月留给它们太多的苍桑。
      我想,在这整个庞大而繁复的建筑群里,生活就这样过着,无非是大户人家的富贵日子。娶妻纳妾,延续香火、考取功名,汲汲于生也汲汲于死。这两百年如同待字闺中的女子,亦像一枚睡眼惺忪的古茧,萌动的深绿和娇艳欲滴的鲜红它都吸收的一览无余却又巧妙地不留痕迹,呈现出一幅“庭院深深几许”的典雅从容,又有着很淡的小家碧玉的江南之风。
      或许是历史沉浮和岁月的仓促,转身和喘息间从潇湘之地传到不动声色的川鄂边境已经淡弱了很多,它给人的感觉多少有些显得老气横秋。在兵荒马乱的时代、熙熙攘攘的年代,他也曾想抖抖衣袖,轻抚尘埃,斟一杯清茶啜饮,然后谈笑风生的看着日落,即兴吟诗。
      或许是一段比缠绕在一起的毛线还要理不清的旧事,埋藏在湖北省利川市柏杨区水井乡阎王三碥的半山腰上。想要利索的把线头提起来,或许并不是拿着照像机拍拍大水井建筑群屋檐上的尘土那样简单。日月已经把那些恩怨情仇慢慢打磨,在乡人的口口相传中早己面目全非。
      站在李氏庄园面前,可以想象着几百年前,李廷龙或许是穿着一身灰褐色的棉衣,站在黄氏庄院的门前叩门,一脸憨厚和真诚。黄氏主人看到这个落魄却又精明的男人,呷了一口茶,便大方的放下古铜烟袋,让他做了账房先生。而这个账房先生,却不安分的和黄氏小老婆狼狈为奸,然后理所当然地继承了黄氏家业,发家致富,成为一个部落的首领。
      这个不光彩的开始却在之后被堂而皇之的冠以“龙归井,凤栖山”的宿命论解释:清乾隆中期,李氏高祖李廷龙、李廷凤兄弟,从湖南西迁入川,分别落业于利川大水井和重庆马鞍山。确实让我们有理由原谅李廷龙,原谅这个精明、有能力又有魅力的男人。你只需在庄园和宗祠里转上一遭,就甘心为他折服感慨,或许历史需要他的出现,就像需要刘邦而不需要项羽一般充满着传奇色彩。
      在之后的岁月里,李家后人确实没辜负高祖李廷龙的厚望。很快就腰缠万贯、富连阡陌,成为名符其实的土司王朝。再以后便是理所当然的大兴土木、屋宇连栋。李家后人在黄氏家族的晚明建筑、木架木壁的土家老宅的基础上,砖木并用,中西合璧。洋洋洒洒的建造了颇具特色的“走马转角楼”、“一柱六梁”、“一柱九梁”等建筑格局。其装饰艺术也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精雕细刻的柱础,玲珑剔透的窗棂,造型奇异的廊柱,曲径通幽的走廊,精致豪华的陈设,使整个庄园富丽堂皇而不俗气。在欧式建筑的大门上方写着“业绍龙门”四个大字,下面横框内写着“大夫第”三字。中堂右为花厅,左为账房,丹池“忍”字两旁楹联为:新知涵养转深沉,旧学商量加遂密。前厅、中堂、后堂皆设有井,沿天井回旋上下左右,逐台升高,楼道互通,而彩楼迂回高矗,可观整座大院,有数门可供出入。
      院内的窗棂有雕花和石刻景,天井中的防火池或方或圆,或刻或雕皆为一体。全部采用木骨架,回廊彩檐吊脚楼,按“风水”、“八卦”及地理条件,环环相扣,互相依托,互为衬顶,布局随心所欲,恰到好处,而又不乏严谨。该处从明末清初到民国年间,由东而西多次兴建,集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那一个个窗饰,一处处石刻,仿佛是凝固的音符,组成一部无声而恢宏的土家民居建筑交响乐,穿越历史的时空在耳边久久回荡……
      到了李廷龙的另一玄孙李盖五这里,也就是李家最后一任族长。李盖五因兄弟分居便造宅于“葡萄翁”,嫌其地名俚俗,便取名“高仰台”,取意“高山仰止”。李盖五住宅的落成,不仅从点上增加了该建筑群的密度,而且从左右两边进一步烘托出李氏宗祠的中心高度,从大画面上增加了该建筑群体的对称、协调和"堂上一呼,阶下百诺"的气度。 这也就基本是如今大水井建筑群的全貌了。虽然历经岁月的缝补,跌跌撞撞的成长,却恰到好处不显蹩脚。密密麻麻的交织出一幅历史与岁月的史歌。
      但李盖五的传奇绝不仅仅在于此。他生于光绪十四年,从小“治经史,习帖括之学”。之后他到成都法政学堂求学,正好四川保路运动风起云涌,李盖五积极参与,加入“宣传部”及“文牍部”,每天和同学沿街演讲,唤醒民众,誓死护路。这是一个热血青年。他积极参加革命,曾任“县会”议员、“参事会”参事。民国五年,经团部被推举为奉节、万县、云阳、巫山、开县、大宁等六县团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多次平息匪乱,颇有声誉。
      民国十五年,打着济国军旗号的土匪头子贺国祥率领1000余名枪手盯上了李家庄园。李氏家族放弃四周的庄园,全族男女老少七百余口,全部退入李氏宗祠,坚壁清野,与贺国祥相峙。却不料宗祠蓄水池一夜全部漏掉。在这飞来的横祸面前,李家勉强维持了两天便出面于贺国祥交涉。赔了无数枪支银元才换得平安。
      之后李盖五招募民工,花大价钱,修建了一道长25米,厚3米,高8米的夹墙,将水井围入祠堂范围内。水井夹墙于民国19年竣工,李盖五亲笔在夹墙的正面题写了“大水井” 三个字,每字70厘米见方,行书阴刻,气势狂放。
      金树榕于民国十九年吟“代作大水井太平清醮联”,联曰:说什么燕息鸠安,数百户民家戴月披星共作劳人防巨寇;
      杀不尽狐群狗党,五千言道德御灾捍患总延羽士育真经。
      这太平清醮,说不准即是为水井修夹墙而举办的。
      1949年以后的李盖五,命运是坎坷的。他是开明绅士,解放后主动交出财产,并以民主人士身份当选奉节县一届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副主席。之后这个乡绅便带领他的族人进行土地改革。当时他以什么心情和方式进行改革的?我们不得而知。但无论如何的与时俱进,终究不是“根正苗红”,这给他人以可乘之机。当地农会却以其隐瞒财产为由,将其关押在李氏仓屋之内。李氏辩解无效,愤而绝食绝水,七天后死于暗黑的仓屋。
      询问李氏庄院后人的去向,据说有一个末代小姐住在奉节,现今也是七十高龄的老妇了。她也有毕业于中央大学,曾在重庆渣滓洞主管无线电通讯,1949年后坐监出狱到新疆某电台工作。如今,李氏后人,时常到老屋祭祖。
      潮起潮落、悲欢离合。李氏庄园见证了一个贵族的兴衰。

      李氏宗祠,沉淀着没落的封建文化
      
      李氏宗祠坐落于李氏庄园西南180米处,原为土家人黄氏老宅及祖墓,清乾隆年后为李氏所有,并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动工,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落成,改建成李氏宗祠。其总体为砖木结构,房屋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规模宏大,宗祠前方是一壁用巨大条石纵联砌成的保坎,高约9米。宗祠左、右、后三方是一圈总长400米、高8米、宽3米的护墙,护墙内圈园林是古土家黄氏墓地,约10000平方米。墙上梯石依山势逐级拔高,每梯皆为整块,一般重量约千斤,最重者竟达5000斤以上。护墙四角炮楼突兀,保坎栏墙及整个护墙上依次布设枪眼、炮孔100余个,远远望去,俨然一座古老的城堡巍然屹立于莽莽大山之中,显得格外森严。
      李氏宗祠为宫殿式建筑,三殿两厢,硬山式瓦顶,四周为砖墙,两侧风火垛子高耸。风火垛三台垛头,垛头、垛沿及宗祠墙壁上彩瓷镶嵌十分丰富,花、鸟、虫、鱼造型生动,琳琅满目,据考,这些瓷嵌所用瓷片皆为修建时从江西景德镇、湖南长沙等处运来的新碗、新盘,按构图所需敲碎后精选而得,其用料之讲究,耗资之巨大可想而知。宗祠前面开大门三洞,俗称左山门、中山门、右山门。左右二山门通厢房,额题"居之安","平为福";中山门通大殿,"李氏宗祠"匾额在"十八学士登瀛州"、"洛阳桥"、"黄鹤楼"等琉璃画的烘托下金光闪烁,分外夺目。中轴线上三个大殿排列有序,前殿、后殿分别与左右两厢联结,中殿四面皆为规整块石铺就的院坝。三殿梁柱大可合抱,柱上楹联"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淫为万恶首;孝是百善先"等字样,以宣扬孝悌、耕读和因果报应为主。梁架托木上雕刻精美,渔樵耕读、栩栩如生。特别是蝙蝠、翔凤等浅浮雕吉祥图案几乎到处都是,飞彩鎏金,把整个殿堂装点得一片辉煌。中殿左右两外侧壁下,各有大石板建成的水池一口,左名"廉泉井",壁书一大"忍"字;右名"让水池",壁书一大"耐"字。既可用于消防、养鱼,又从一个侧面点明了儒家思想在整个建筑和家教中的主导地位。
      解放前,后殿檐下高挂"魁山堂"匾额,黑底金字,肃穆大方。神龛上供李氏列祖列宗牌位及李廷龙夫妇木雕形象,晨钟暮鼓,香烟袅袅,终日不绝。中殿又称"拜殿",是李氏祭祖时宣讲族规的中心殿堂,四周陈列着木刻族规和家训,朱底金字,书法、刀法堪称双绝。
      除三个大殿外,两厢共有房屋66间,左厢设讲礼堂及族长、执事住房;右厢设银库、账房、仓库。讲礼堂中有"过失桥"巨石一块,长3.81米,宽3.45米,厚0.27米,石中阴刻太极风云纹,四角各阴刻蝙蝠一只,是当年李氏族长执行家法和审理案件的地方。族人犯规,跪在过失桥上,任随族长训斥、责罚。穷人"犯法",跪在过失桥上,听候发落。
      从宗祠东角下石级72步,有古井一口,便是大水井。
      大水井李氏宗祠依山傍崖,解放前祠内常驻乡勇30余人,荷枪实弹,易守难攻。护墙左右唯二石门供人进出,西为"望华门",门侧建牢房,又名"生门";东为"承恩门",直通天然刑场,又名"死门"。李氏族长既是当地行政长官,又是地方武装首领,集族权、政权、军权于一身,穷人"犯法",判生则从望华门放归;判死,则从承恩门绑赴龙桥刑场,掀下万丈悬崖,活活摔死。龙桥是一座天然岩桥,它横跨于天堑之上,桥头绝壁如削,尖刀观老岩犹如一面巨大的白旗直插云天。桥高百丈,桥下水流湍急,轰轰然只闻其声,不见其流。据不完全统计,解放前仅被李氏族长推下龙桥摔死的贫苦农民就达20余人。这段历史说明,李氏宗祠同时也体现着封建主义的残酷 。
      李氏宗祠是李家子孙们祭祖、理财、读书、讲礼、执行族规的地方。拜殿的屏风墙上分别墨书着斗大的“忍”、“耐”二字,下面分别设置了“廉泉井”和“让水池”,喻示家族的清廉礼让,也让人想象出当年的气派和森严。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此处有崇山峻岭之异,其人非礼门义道不由”、“头上有听心可对,眼前无事业当修”。虽然对联不是很工整,但意境深远,处处彰显儒家和宗族意识和观念。
      “心田培一点子种孙收,世享让三分天地宽阔”
      “锦堂添福五世昌,绮阁生辉三春暧”
      “不俗文章淡似倦,无瑕人品清若玉”
      “心达愈和宇宙宽,气清更觉山川近”
      “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读书志在圣贤非为科第”
      “丰丝丰缕念物力维观,一粥一饭当思之不易”
      ……
      在李氏宗祠,几乎所有门楣和扁额都刻有这种如其说 是对联,不如说是家训的文字,这便是沉淀在这里的封建残留文化。在我看来,它们仍像一个个久居深闺的村姑,那磨盘,那风车,那窗花,那床缦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这里曾经华丽的故事。
      而那一排排飞檐峭拔、青砖碧瓦、亭台楼阁则透着岁月的苍桑和对历史的守望!
    分享到:
    哟,老醉,你怎么这么黑?
    我长得这么黑只是为了暗中保护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87

    主题

    3976

    回帖

    23万

    积分

    总干事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31025
    QQ
     楼主| 发表于 2015-6-20 20:24:57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可以啊,秒赞!
    哟,老醉,你怎么这么黑?
    我长得这么黑只是为了暗中保护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68

    回帖

    4045

    积分

    四级队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045
    发表于 2015-6-20 20:27:49 | 显示全部楼层

    先赞后看,是否真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IOS版APP下载:

    官方微信

    安卓版APP下载:

    官方微信

    随州市志愿服务联合会主办 手机版 小黑屋 szvf.com.cn Inc. 鄂ICP备20007109号-2 Discuz! X3.4 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