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15-9-22 13:26:05
|
显示全部楼层
注释
①《西安副市长方光华撰文反驳许嘉璐(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对黄帝的国家祭典应在哪?》,彭湃新闻,2015年9月17日。②日本学者中道敏夫《三皇五帝夏禹先秦资料集成》对73种先秦文献做了数量化处理,统计得出:“黄帝”在文献中共出现950次,若加上“轩辕氏”等异称,则有994次(含《黄帝内经》497次),具体而言,始于《逸周书》(2次)、左传(2次,另有异称2次)。这些文献都出现在战国时代。④“五德始终说”源于战国思想家邹衍,其理论简略言之,认为王朝的兴替,是按照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循环,譬如金克木,属于“木德”的王朝走到尽头,就必然被属于“金德”的王朝取代。汉武帝时自认本朝属于“土德”,所以往前推演,秦乃“水德”,周乃“火德”,商是“金德”,夏是“木德”,在夏之前,必须还有一个属于“土德”的朝代存在,才能完成一个五行循环,才能证明汉代的合法性,黄帝遂成为帝系之首,《史记》称其“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④王明珂,《论攀附:近代炎黄子孙国族建构的古代基础》,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002年第3期。④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P39-40。⑤梁启超,《论中国之将强》。⑥康有为,《大同书》。⑦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⑧孙江,《拉克伯里“中国文明西来说”在东亚的传布与文本之比较》,《历史研究》,2010年第01期。⑨陈天华:《黄帝肖像後题》。⑩顾颉刚,《商务印书馆和我的史学研究》。另:“炎黄子孙”中之“炎帝”,在该概念的流变过程中长期处于“黄帝” 的附属地位,故本文略而不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