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9-25 09:5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话刘侨】
澎湃新闻: 得知照片爆红后什么心情?
刘侨:这张照片的疯传和爆红是我没有想到的。这是一个感人但很寻常的镜头,是一个中国父亲很自然的行为,我没有想到会被拍下来放到网上并被广为传播。如果真要问为什么引发关注的话,我想可能是这一种最朴素的亲情,在这样一个快节奏和眼花缭乱的时代,触摸到了大家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澎湃新闻:儿子知道吗,有何反应?
刘侨:孩子从网上的照片认出了自己,我们也告诉他发生了什么。他的反应是自己应该更加独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澎湃新闻:从照片上看你是一个很中国式的父亲,怎么认识西方父母的教育理念?
刘侨:总的来说,西方家长相对中国家长,更为鼓励孩子独立和好奇心,接触自然和了解新世界。
伦敦和纽约有不计其数的各类博物馆,大部分都对孩子甚至父母免费,也有各种动手和交互项目,如果愿意,全家可以在那里呆上一天。西方家长也很鼓励各种探索自然的郊游,远足项目,这些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是非常有好处的,极大地培养了他们除了应试之外的生存生活技能和对世界以及逻辑思维的综合认知。
澎湃新闻:听起来很酷,你完全赞同这种“放养”模式吗?
刘侨:这种“放养”无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副产品,比如由于缺乏细心对孩子带来的伤害。像你在我们的海边照片所见,西方父母会鼓励孩子无所畏惧地接触大海,他们也都鼓励从很小的时候就学习游泳,这也造成我们在医院亲眼看到西方孩子由于游泳缺乏监管造成的中耳炎较多,而这些问题就较少发生在中国孩子身上。
这就需要我们找到一个平衡点,对家长的要求也更高,既能吸收西方好的东西促进孩子成长,也能尽可能避免成长过程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澎湃新闻:什么叫平衡点?
刘侨:举个例子,孩子看到了一只蜘蛛,他会问我们“这是什么” ”为什么它有这么多腿“ “为什么它呆在一个网上” “为什么网上还有另一个不动的小虫子” 等等。我们不会回答他所有的问题,而是试图以一种引导,提问的方式迫使他自己思考,了解事物发生的先后次序和内在的逻辑联系。
我们的真正回答会止于告诉他“它叫蜘蛛,会吐黏黏的丝”,可以说这就是个平衡点吧。现在网络这么发达,我们也会引导他在网上查找相关的图片和卡通,带他去博物馆时也会有意识地找到相关的标本和实物帮他回忆和场景再现。
澎湃新闻:你觉得你现在的教育是偏中式多一点还是西式多一点?保留了传统中式教育的哪些部分?
刘侨: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教育更偏重西式一些。我们保留了中式教育中重视培养,重视基础和习惯养成的部分。力求改进的主要是创新性,发散性思维的部分。
澎湃新闻:你说过“会尽全力为儿子创造最好的条件”,你的条件是指哪些?像国内大多数家长特别关注孩子未来就读的学校质量、升学之类的问题,天价买学区房。
刘侨:最好的条件,主要指的就是最好的平台。孩子尚小,我有时还让他骑在我的肩膀上,那么我站得有多高,他就能看得有多远。学校质量,学习环境等无可否认是重要的,无论英美都有学区房,这点跟国内是一致的。如果经济许可,家长还会把孩子送到私立学校,让孩子接受更好的精英教育。
但有两点我想说的是,第一学校不是家长推卸责任的地方,不能是家长出钱雇老师教育的模式,父母一定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宁可自己的职业牺牲一点。这也是为什么我太太辞去全职工作,创办自己公司的部分原因,这样时间上就更加灵活来方便教育孩子,我也无论多忙,雷打不动接孩子回家,为的就是有和他充分沟通的时间。第二,家长也应量力而行,不要因为学区房,家教老师等给孩子背负过多的压力,动不动就告诉孩子全家都是为他而牺牲,全家五口人挤在30平米蜗居之类;或者砸锅卖铁供孩子出国读书。
其实在这个网络时代,有很多其他经济,便捷的方式和平台可供孩子学习和探索,殊途同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