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传播文明,引领风尚,关注随州文明建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又来了,冬季的街道被元宵摊贩点缀的洁白、甜蜜,家里家外煮熟的元宵引起人们的食欲与回忆,元宵这个独特的食品也和其他特色食品一样经历着身世的变迁和概念的动荡。
文革前的元宵还保留着旧时代的滋味,那时的元宵馅子绝没有发苦、发涩的原料,外皮由纯糯米粉滚成,稍煮就软,用筷子夹起来有糯软和撑不住形状的感觉。如果油炸,则松软细腻、糯香悠长。类似食品还有“泡油糕”,也是糯米粉油炸而成。但那时候推行“胸怀世界、放眼全球”的国策,元宵、泡油糕等食品属于“剥削阶级”奢侈品,不合“意识形态”标准,政腐不在民间提倡,当年的民众只能稍尝即止而已。
现如今的元宵在文革期间的“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的口号声中曾经断档多年,但从改革开放起虽然回归饭桌却已改了滋味:刚硬、带弹性,再煮不软,哪怕煮的元宵汤稠的赶上浆糊,元宵还是像弹球一样立在筷子上————其实那是掺了比例不等的普通大米粉造成的,掺的大米粉越多则元宵越耐煮,夹在筷子上就越“端正”。尽管现在以经济手段管理市场,出口疲软时也希望内需拉动经济,但掺大米粉的元宵再加上价高还是大煞了顾客的购买热情。
更糟的是,今后的年青一代会认为元宵就是这个滋味,如果有商家真正用纯糯米粉做元宵倒成了另类。
为无奈逝去的纯糯米元宵默哀!但愿真正的元宵相去不远、早日回归————在我们民族还未彻底忘记它们的时候。
谨以此文祭奠正在远去的元宵们!
丙申年正月十四日元宵节前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