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播文明,引领风尚,关注随州文明建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湖北日报讯 记者张真真 通讯员鲍亚忠 江开军
春天把牛群往山上一赶,每个星期探望一次,直到寒冬牛群归圈。这种无人看管、天然放养牛的方式,在随县淮河镇一带盛行。
这里位于湖北、河南交界的桐柏山脉脚下,淮河源头。群山之间,上百个山头耸立,一派天然牧场风光。昨日,记者前往一探究竟。
“牛司令”口哨一响,牛群集结
早上6点,从山脚下出发,一头钻进密密匝匝的山林,朝山上牧牛场行进。
沿着牛儿踏出的小路,38岁的牛场主张行在前面带路走得欢,跟在后面的我们不一会儿就气喘吁吁。“我每个星期都要上趟山,看看这些牛,已经习惯了。”张行笑着说。
3个小时跋涉,终于登上山顶,眼前豁然开朗。清泉汩汩,嫩草遍野,成群的黄牛啃草、撒欢、静卧,好一个天然牧场!
“嘘!嘘!嘘!”张行吹起口哨。神奇的是,一些老牛听到口哨后开始“哞哞”叫,呼唤小牛。不一会,一群群老牛带着小牛朝张行这边跑了过来。“牛也通人性的,从小我就给他们吹口哨,听到哨音他们就跑过来。”张行得意地说。
2001年,他在这里放养了12头牛,如今发展成200多头。牛聚拢后,张行看看有没有牛受伤、生病,如果有就要带下山。同时,他还要清理一下牛喝水的水凼子。
张行还要做的,就是将混在牛群中的自家牛和别家牛分开。“也要看看这附近别家的牛有没有受伤、生病的,如果有就及时跟他们说。”难得上一趟山,养牛户们互帮互助。
规模放养,会不会破坏山林
公牛好斗。不一会,聚拢的牛儿不安分了,角顶角,打成一片,败者落荒而逃,胜者昂首长号。
张行说,公牛相斗,可选出各支牛群的头牛和种牛,保持优胜劣汰。
牛儿散去后,有的躺下休息,有的到树上蹭。这么多牛儿上山,会不会破坏环境?
淮河镇畜牧兽医服务中心主任王先兵说,该地原生态牧牛的习惯,从2000年左右开始。当时治安好转,养牛户放心把牛往山上赶。如今,该镇养牛大户有70多户,每年牛出栏量为7600多头。“我们镇范围内上百个山头,共29万亩山场,可容纳牛、羊50万头,对环境的影响微乎其微。同时,牛粪还增加了草场肥力。”
特色产业,亟待品牌建设
吃天然牧草,喝山间泉水,这样的牛肉当然受欢迎。
“到年底的时候,牛肉供不应求。”张行说,圈养牛肉卖70元/公斤,放养的可卖到80元/公斤,牛皮、牛骨都有客商上门收购。和圈养牛相比,山上放养牛成本低、售价高,一头150多公斤的牛,可卖1万多块钱。像张行这样规模的养牛户,一年纯收入达60多万元。
有没有想到注册品牌或者做进一步做牛肉产品深加工?张行坦言:“一年收入还不错,这些问题还没有深入思考。”
不过政府已经想到了。2012年,在相关部门帮助下,随县淮河源生态养殖合作社成立,品牌创建也在进行中。当地政府希望围绕这一特色产业找准更高标准,朝更深层次挖掘潜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