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文明,引领风尚,关注随州文明建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不久前,湖北裕国菇业股份有限公司邀请随州文艺界人士前往公司的生产基地、科研所、深加工车间、产品展示馆等地参观,感受随州首家上市企业、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蓬勃生机和创新风采。 让艺术家们感慨不已的是,小小一枚香菇、短短三十多年时间,随州菇业竟然完成了从藏在深山无人知到享誉世界、从原始采摘到科学化种植、从单一食材到跨界开发的蝶变。这其中到底蕴含着什么样的奥秘呢? 通过裕国公司领导、高管、职工,以及所在村、银行、合作伙伴的介绍,艺术家们大致知道了答案。 30多年前,随州人不知道美味的香菇可以人工栽培,更不知道它可以让几十万农民脱贫致富,过上小康的生活。是杨新美教授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据说杨新美教授去过很多地方推广香菇菌种种植,是随州人敢于创新、急于脱贫的热情,留住了他的脚步,从此香菇种植在随州星火燎原。 仅仅种植是不够的,产品要销售出去。于是就有随州的好男儿背着麻袋开始走南闯北,硬生生地将随州香菇打进了全国市场,打出了国门,为随州赢得了“中国香菇之乡”的美誉。 成绩面前,随州菇业人没有陶醉、更没有止步,从椴木种植到袋料香菇再到车间化生产,每一步都离不开与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的合作。科技在创造了生产力,更保护了随州的植被。 由此可见,随州菇业跨越式发展的秘诀在于敢为人先、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在于依靠科技进步、不断进行产品研发的实践,在于注重品牌建设、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的坚守。 其实随州物华天宝,还有众多值得开发、经营的品牌。从大的方面来说,我们有“炎帝故里”品牌,近年来,通过每年举办“寻根节”,影响正日渐扩大。但是这种影响更多地停留在官方层面,若要被普通民众接受,吸引海内外游子前来朝拜,还需要做大量的、持久的工作。 还有我们的“编钟”品牌,唯一能让外地人想起随州的所在。可惜,除若干年前通过生产编钟复制品产生过经济效应外,没啥实质性作为。貌似以前有规划搞编钟音乐节,把随州打造成“东方维也纳”。若真要实施,也是任重道远。 此外,我们还有“车云山”、“云雾山”、“棋盘山”茶叶,虽然各个茶厂的效益还都不错,但要做成全国首屈一指的品牌,还需要在产品、营销上继续努力。 说起全国品牌,我们有“专用汽车”的品牌,前段时间曝过低价竞争、忽视产品质量的负面新闻,对一些小厂打击很大,但这正好也是行业重新洗牌的机遇,产品质量好、创新能力强的企业生存下来,一味模仿、低价竞争的企业被淘汰,“中国专业汽车之都”的金字招牌才能重放光彩。 另外一个非常需要向随州香菇学习的品牌是我们的葛粉,葛粉跟人参并称,有北参南葛之说。目前,我们也有“二月风”品牌。但是总体来说,尚未形成市场规模,区域内部竞争也不够激励,产品单一,档次不高,且缺乏开拓市场、形成著名品牌的动力。 因此笔者认为,以上这些品牌都可借鉴“裕国模式”,一方面形成规模,奠定雄厚的发展基础,以量取胜;另一方面,创新思路,注重科技研发、产品开发,紧扣市场脉搏,以质取胜;同时,群策群力,做好营销。营销,既有产品的销售,还有品牌的推广。比如,裕国公司与文学艺术界的合作,就是一种品牌的推广,借文化之力,兴品牌之路。尤其是在当前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发布者和接受者,看似一场规模不大的参观,带来的推广效益将如石击波荡,涟漪开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