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传播文明,引领风尚,关注随州文明建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东城舜井道社区 于 2016-12-28 10:59 编辑
(一)《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对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明确要求。我国2006年9月13日发布《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指出,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高等学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加强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基地建设,推动相关学科发展;在社会教育中,广泛开展吟诵古典诗词、传习传统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办好世界中华传统文化论坛。纲要提出将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国学范文、诗词的比重。 (二)《语文课程标准》把课外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量化要求。要求我们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孩子们应该完成400万字的阅读任务,其中小学阶段应该完成145万字,还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
(三)、大量的经典诵读实验结论证明诵读国学有益于儿童的终身发展。1998年9月至1999年6月期间,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合作进行了《儿童诵读中国传统文化国学与潜能开发》的相关实验研究,并发表了实验研究报告。报告的结论是乐观的:“儿童诵读国学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识字量;经典诵读可以使儿童在记忆的广度和理解方面有显著的提高;经典诵读有助于提高儿童的注意力;诵读国学有助于儿童人格成长。” 实验还发现:儿童之所以能够通过每天15-20分钟的时间轻松、简单的诵读国学,就能够在识字量、注意力、记忆力、人格等方面全方位地提高,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教材是“高度浓缩又相互关联的智能思想体系”。国学教材在词汇方面是大量的,在语言内容方面是高度紧凑浓缩的,包括大量对人生、世界、乃至神秘宇宙的智能思考,和为人之道的论述,是古人真实深远的生命体验。但在文字的组合时,却多用简练的短句,读起来有一种轻松的音韵感。
(四)伟人、名人成长事例证明经典诵读能帮助儿童健康成长、成才。 我们考察对中国的发展做出过卓越贡献的大批人士,他们的成长轨迹和发展历程让我们注意到一个极其醒目的共同点:他们中间许多人都有国学教育的广博基础,而且很多人学贯中外。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他们的名字(括号中是他们的生年):郭嵩焘 (1818),严复(1854),康有为(1858),孙中山(1866),蔡元培(1868),章太炎(1869),梁启超(1873),王国维(1877),鲁迅(1881),朱德(1886),李大钊(1889),郭沫若(1892),毛泽东(1893),徐悲鸿(1895),周恩来(1898),邓小平(1904)……他们在政治、军事、教育、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光芒四射,大大得益于他们的中外国学修学底蕴。
我国现代自然科学领域的杰出人物除掌握本领域国学著作外,也常常熟读人文国学,如人们熟知的:
·苏步青(1902),一代杰出数学家,早年就能够完整地背出《左传》和《唐诗三百首》,对《史记》和《汉书》中的名篇熟背如流,领悟精深; ·陈省身(1911),世界数学界最高奖沃尔夫奖获得者,数理几何开创者,20世纪最杰出的华裔数学家,在现代数学主流方向之一“纤维丛理论”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热爱老庄哲学,熟读李白杜甫;
·杨振宁(1922),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初中花两个暑期背熟《孟子》(约5万字);
·邓稼先(1924),杨振宁先生誉其为“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5岁开始背诵《诗经》《论语》;
·李政道(1926),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将前沿科学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在中南海给高官授课…… 这些民族精英开启了民族光辉的未来,其中一个重大原因是他们受惠于国学教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