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12-8 11: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从缺煤无气少电到新能源发电全省第一
随州,本是全省唯一没有大型电源点的地级市,无油、无煤、无气、少电,能源自给率很低,主要电力来源于襄阳和孝感市的末端。
然而,随州有较好的资源: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境内桐柏山、大洪山区域风能集中;多晶硅年产能1500吨,光伏产业链完善。
经科学论证,该市提出:立足风力资源、光伏资源、农业资源优势,向绿色能源要发展红利,克难攻坚,争资立项,招商引资,创建“国家级新能源示范城市”。
随县二妹山巅,一座座80米高的风力发电机组塔上,45米长的叶轮呼啦啦旋转,机房里发电量滴溜溜飙升,电能经国家电网并网送达千家万户。
2012年,国内能源巨头华润集团率先在这里建设装机容量15万千瓦的风电场,后又在天河口建起99台风电机组。目前,华润在随州已建成风电场5个,总装机25万千瓦。
紧接着,华能、中广核、湖北能源等知名能源企业纷纷抢滩随州风电。
十二五期间,随州规划了二妹山、大洪山、中华山等5个风场区,总装机83万千瓦,年可发电约16.6亿度。目前,随州并网风电规模达45万千瓦,占全省“十二五”规划风电装机规模的30%。
光伏发电也生根发芽。随州高新区马鞍山,全省最大的100兆瓦地面光伏电站正在紧张安装,计划本月底实现整体并网发电。
按计划,十二五末该市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将达200兆瓦,年发电将达2亿度。
利用秸秆、稻草等丰富资源,该市力推生物质发电。目前,省发改委核准了随县厚德生物质发电项目,总装机30兆瓦,建成后年消耗生物质25万吨,年发电量达1.7亿度。
照此计算,十二五末,随州每年可产生绿色电能20多亿度,占该市总用电量的60%左右。
新能源发展有力助推了随州能源结构调整,还带动建材、交通、设备制造等相关产业发展,拉动随州“绿色经济”大步前进。
随州,一跃成为全省最大新能源城市。
“三民工程”保民生GDP
要绿色GDP,也要民生GDP。
一年多来,随州市坚持人民至上,利民惠民,在曾都区试点以“发展民主、保障民生、凝聚民心”为主要内容的“三民工程”,创新社会管理、拓展为民服务、巩固基层政权。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社区事务越来越重,社区干部整天忙得团团转,群众还一度不买账。
该区积极发展民主,扩大决策范围,完善决策事项目录,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或居民普遍关心的党务、居务要事,一律提请村、社区党员大会和群众代表会议(或群众大会)进行“两会制”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今年以来,全区37个社区通过“两会制”共形成决议355项,否决提议17项。草店子社区书记刘锦华说,自从民主工程实施后,居民对社区认同感、归宿感大大增强,争当志愿者。目前,曾都2280名社区志愿者积极开展购物配送、家政服务、法律援助等各种服务。
保障民生,关键看能否做到群众心坎上。市级领导深入包保社区了解民意,区、街道、社区干部进网格、入居户收集民情,“两代表一委员”定期进社区听民“说事”,让多年没有解决的问题放到“聚光灯”下,其中居民办事跑断腿等问题成为群众最急最盼。
立行立改。各社区推行的“代办”服务大受群众欢迎。今年来,曾都区对延伸到社区办理的4大类32项便民服务事项优化调整,取消了“酒类流通备案登记”等7个项目,新增“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办理”等7个项目,使代办服务项目更贴近居民需求。
同时,打造“15分钟生活服务圈”,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今年来免费为80岁以上的老年人和70岁以上的低保老年人以及重点优抚对象发放12349“一键通”手机400部,上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140余次。
为解决社区服务有心无力的问题,曾都区采取财政筹集加社区自筹的办法,为每个社区筹集100万元至200万元的爱心救助基金,先后救助和帮扶了4021名社区困难居民。
该区448名副科级以上干部还“一对一”结对帮扶448名特困居民,今年来共落实帮扶资金26万多元,解决实际问题200多件。同时,该区今年新建4个爱心超市,上千人得到救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