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苔花小小 于 2014-12-25 13:19 编辑
五 各类学者、文人都从各个不同角度创造着桥文化。如众多的桥联、桥碑、桥名、桥画、桥梁摄影、桥梁书法、桥梁论文、桥梁故事、桥梁文学作品,都是桥梁文化的产品。州是炎帝的故乡,炎黄子孙有三教同源之说,古桥中更有三教同桥的文化现象。中国有很多宗教信仰者,在桥梁上不可避免地沾染着一些宗教文化。在众多为造桥捐款的善德碑上,都留下信徒和善男信女的名字。随州广水的 “渡蚁桥”既和文人墨路有通,又与宗教千丝万缕。 渡蚁桥建在随州文化公园东区的东边,距上通津桥很近,东西跨过一条边渠。设计采用宋代风格,两边护栏图案以蚂蚁的夸张变形为设计元素,寓意二宋以竹渡蚁的美德。 原渡蚁桥在广水的应山城南门外,现如今,还留有渡蚁桥的遗迹。 据传,北宋时期,应山城的南门外有座法兴寺。法兴寺院环境幽雅,和尚精通文墨,民间的书生们都喜欢到这里读书。后来,寺里干脆设起了学馆。 那一年,从德安府搬来一家姓宋的,宋家有两个小孩酷爱读书,一个叫宋庠,一个叫宋祁,每天必到法兴寺读书,从不间断。 几年后的一个夏天,狂风暴雨后,兄弟俩感觉闷热,拿上书到了寺外小河边的柳荫下。宋庠朝堤下一望,发现蚂蚁!原来小河的洪水猛涨,淹没了位于堤半腰的一个蚂蚁窝,密密麻麻的蚂蚁从窝里爬出来,正在水面奔命挣扎。宋祁看见说:“真可怜,这些蚂蚁都快淹死、冲走了!”宋庠提议说:“我们快去把蚂蚁救起来吧。”宋祁说:“那就快点!”于是兄弟俩各折了一根柳枝,爬到堤坡下把蚂蚁往堤岸上扫。可扫起的数量有限。绝大多数的蚂蚁还在水里。宋祁急了,说:“想么办法让它们自己爬上来就好了。”宋庠机灵一动说:“有了,你在这儿用柳枝把蚂蚁拦着,莫让水冲走,我去寺里找样东西来。”说罢,他转身跑回寺院。不一会儿就拿来了一把刚折的竹枝,另有一包向和尚讨来的糖。兄弟俩把竹枝编成辫儿当“桥”,在上面敷上糖,再横伸到水里,蚂蚁闻到糖味,就纷纷爬上了“竹桥”。二人见蚂蚁都上了“竹桥”,然后又另找新居去了,这才放心地去读书。 后来宋庠、宋祁同时进京赶考,兄弟俩才学超人,都写出了上好的文章。偏偏宋庠偶尔疏忽,将文章中“蝼蚁尚且偷生”的“蚁”字写掉了一点,觉察时已经出了考场,宋庠急得不知如何是好。 主考官打开宋庠的考卷时冷不丁拂出一只蚂蚁,他当时并没有在意,只顾阅读文章,读到那个“蚁”字,见一只蚂蚁一动不动地爬在字上,他用手将蚂蚁拂开,这才看出“蚁”写少了一点。主考官读完全文,对宋庠的文章一再拍案叫好,只可惜有个字少了一点,影响了录取。他很惋惜,转眼再看那个“蚁”字,万没想到,那只蚂蚁竟然又蜷爬在那少写的一点上。主考官暗暗称奇,派人暗地查访,得知了宋庠、宋祁编竹桥渡蚁的故事。主考官赏识宋庠“有德”,原谅了那个错字。 判卷结果,二宋双中首甲。按成绩小宋(祁)是头名状元,大宋(庠)是第三名探花。皇上宣新科进士进殿,钦赐宋祁头名状元时,宋祁伏地不起,皇上就问:“赐你头名状元,你为何不谢?”宋祁说:“按照礼仪,弟不在兄先,兄长宋庠不宜在我之后。”皇上说:“哪有兄弟同点状元的?”宋祁连忙叩谢说:“谢主龙恩!”结果皇上亲自调整名次,把宋庠调到第一,将宋祁改为第十。就这样,大宋成了状元,小宋虽然不是状元,也跟状元没得两样。 应山人接到二宋金榜高中的喜讯,就在二宋渡蚁地地方,架了座石桥,取名叫“渡蚁桥”,在渡蚁桥旁边,修了座兄弟状元牌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