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红菱 于 2017-7-7 16:16 编辑
15、反击日军,收复失地 唐河县在随枣会战中是一个焦点。 随枣会战,按日军第11军司令官冈村宁次的设想,那就是中间(随县)突破,两翼包抄。这两翼,东为信阳、应山方向的第3师团,经桐柏、泌阳至唐河县境,京山、钟祥方向的第16师团、13师团、特别是第4骑兵旅团,沿汉水北上至唐白河,则顺唐白河南岸东掠,包抄随县境内的中国守军的“圈”,就拉到唐河县封口。 唐河县,是中日两军高层十分关注的战略要地。 随枣战场的中国军队高层,显然知道封口在哪里。从随县正面后撤转移的84军、45军,还有汤恩伯所部的85军,后撤的方向无一例外地都是经枣阳,奔唐河。 知道封口处重要,知道封口的时间——赶在敌人封口之前,跳出封口,则更重要。 冈村宁次期待的封口时间,应该是5月12日。 5月11日,日军第3师团在桐柏山中追击31集团军,汤恩伯率部向唐河县转移。 5月12日,从信阳出发的日军铃木支队,由桐柏县向唐河方向攻击前进,占领唐河东边的西新集,接近唐河县中部的合网封口处。 5月12日,日军13师团主力东出枣阳县境,进至唐河县西的湖阳镇。 战场上的时间主动权至关重要,胜负所系,生死悠关。 日军在唐河县的合围在5月12日,随县前线中国军队撤退到达唐河县的时间,有5月11日的,也有12日的。 5月11日,在随县前正面襄花公路防守中伤亡惨重的84军各部,陆续抵达唐河县。 5月11日,在随县西部防守的22集团军41军、45军各部,先后抵达唐河县。 5月12日,桐柏山中汤恩伯部31集团军,一部坚持桐柏山,一部进入唐河县。 当时,唐河、泌阳地带,驻守着较为强劲的中国军队,孙连仲所部第2集团军30军、68军正枕戈待旦,地方抗日军队牟庭芳师也驻守在唐河一带。撤退的中国军队,到达唐河县后,有了安全感。 三路日军到达唐河县后,未捕捉到中国军队的主力,失望情绪开始蔓延,在兵力使用上也作了调整:一部折回大洪山一带,寻战中国军队,维护后勤保障线;一部强渡唐河,攻占南阳,遭遇中国军队第二集团军和牟庭芳部队猛烈围攻后,旋即退出南阳,向后收缩。 至此,日军已显露颓势,而中国军队完成了大踏步后退,变内线为外线,主动击敌的势头已显现。 重庆,中国军队大本营关注着随枣战场。 西安,前移至此的天水行营一片忙碌。行营主任程潜将军,准确地掌握着敌我两军各部队的位置、动态。程潜将军看到战场上的态势演变,沉重的心有了一丝轻松。 1939年5月13日,程潜发出了部署反击的电令。当日,稍晚,李宗仁也发出了同样内容的命令:令汤恩伯所部31集团军、孙连仲所部第2集团军,由南阳、唐河向南攻击前进;张自忠所部33集团军、许绍宗代理总司令的29集团军自大洪山、汉水东部北进阻截日军;4个集团军南北对攻日军;令第2集团军刘汝明所部68军截击信阳派出的铃木支队;令江防军第94军一部向京山、钟祥公路线敌人的后方攻击,策应枣阳、唐河作战。 这个反击命令,是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相持阶段少有的军事举措,是一个振奋人心、振奋军威的命令。 5月14日,参加随枣会战的中国军队开始反击。 这一天,南阳、唐河、泌阳一线有3个军投入反击作战。他们是汤恩伯所部13军、85军,孙连仲所部第2集团军30军。13军、85军装备较好,作战能力胜出一筹;30军的军长池峰城,台儿庄保卫战一战成名,是敢打敢拼的抗日名将。是日,13军、85军、30军数万大军,自南阳、唐河北向南猛攻,唐河各路日军败退,唐河县全境遂告收复。 15日,汤恩伯率31集团军、孙连仲与池峰城率30军继续南攻,压迫退往枣阳、随县北部之敌。 16日,刘汝明军长率领的68军追击南退信阳之敌至桐柏,119师713团收复桐柏县城。 16日至19日,退入大洪山中的39军东出长岗店一线,在茅茨畈的马鞍山、鸡鸣寺、长岗占据山岭要津,阻击向应山、安陆撤退的日军,以较小的伤亡杀伤了数百日军,日军第3师团、第13师团各一部夺路而逃。33集团军、江防军各一部,在大洪山北麓、西侧阻击退往钟祥、京山的日军。 17日,中国军队各部继续攻击枣阳、随县北部、桐柏南部日军,压缩敌军的空间。 5月18日,五战区通令前线各集团军,利用有利地形,阻击、截击、追击日军,前线第2集团军、31集团军、33集团军、、29集团军、11集团军第39军奋勇作战,失去天时、地利、人和的日军深恐后路被截断,边打边退。 5月18日晚,枣阳前线的日军开始总退却,3个师团、1个旅团分多路后撤。中国第五战区前线各部队斗志高昂,纷纷尾随追击或侧后阻击。从抗战开始以来,一直是日军追着我们打,现在终于有了我们追着敌人打的头一遭,中国军人有了一种扬眉吐气的感觉。也正因为是头一遭追着敌人打,中国军队显得缺少追击敌人的有效秩序和打击力度,给了敌人以创伤,但未能成建制地歼灭日军作战单位。 5月19日,枣阳克复。当日,中国军队驱逐了枣阳县境的全部日军。 5月20日至23日,随县北部、西部、东部均有激烈战斗,22集团军、29集团军、11集团军第39军奋力追击和侧击南退日军,攻击5月上旬日军进占的据点,驱逐日军。至23日晚,五战区部队基本肃清随县各地日军,但未能攻下5月7日被日军占领的随县城。1938年秋沦陷的淅河镇,也未能克复。 5月24日,五战区前线部队进至随枣会战爆发前的战线,日军第3师团、13师团、16师团、第4骑兵旅团,在200公里的前进之后,经历了200公里的撤退,退回了各自的出发地信阳、应山、安陆、京山、钟祥等地,中日两军恢复了随枣会战爆发之前的态势,继续在随县正面及两翼对峙,相持。 李宗仁在谷城石花镇做随枣会战的回顾与检讨。 随枣会战历时24天,日军出动了3个师团、1个旅团,还有配属的炮兵部队、坦克部队、化学部队、配合的飞行队,总兵力在15万人左右。五战区出动第2、第11、第22、第29、第31、第33等6个集团军和江防军,计15个军,约45万人左右。我军与敌军兵力对比,如前几次大会战基本相同,大约为3:1略强。我以兵力优势对敌装备火力优势。以天时、地利、人和优势对敌无道侵略战争之劣势。 随枣会战的结果,冈村宁次应该是心存沮丧。前进了多少,又吐出了多少;占两山、占随枣、占襄阳与樊城,一项意图也未能实现;伤亡颇大,据《李宗仁回忆录》称,“日军伤亡13000余人,其中战死者5000人。”据中国参战部队军长、师长、旅长们的回忆测算,日军伤亡尚不止这么多。敌人的沮丧,当然是我们的欣慰。五战区的中国军队,战斗意志较强,对战力的脆弱有所弥补,各部队忠于职责、遵循命令,守则岿然不动,退则迅如脱兔,能较好实现上峰的意图。据统计,五战区参战部队的伤亡为25832人。同样,据参战部队军长、师长、旅长、团长回忆,中国军队的伤亡不止这个数字。尚真如我方25823人、敌方13000人,伤亡比为2:1,而此前的中日交战,我与敌的伤亡比大约在3:1至5:1。 第一次随枣会战的胜利,稳定了随枣走廊直至襄阳、南阳的战局,拱卫了重庆大后方的安全,鼓舞了抗战中的中国军民,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野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