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文明,引领风尚,关注随州文明建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大遗址概念:指大型古文化遗址,由遗存及其相关环境组成,一般是指在我国考古学文化上具有重大意义或在我国历史上占有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重要地位的原始聚落、古代都城、宫殿、陵墓和墓葬群、宗教遗址、水利设施遗址、交通设施遗址、军事设施遗址、手工业遗址、其他建筑遗迹。基于对大遗址在我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的认识,近年来,国家文物局根据大遗址的密集程度、重要程度和文化的关联性,通过与地方政府合作,在多地实施了专项保护与展示工程。 地处我国华中北部、汉水左岸的随州市,古称随县,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自几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以来即有人类生活于此,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存。随州市发现的古文化遗址片区所展示的历史文化内涵存在一定的同质性,可以称为“曾随文化”。从叶家山曾侯到随从文献中消失,曾侯在随州这片土地上存在了700年,时间上可知曾国约公元前1040年至公元前320年,是中国文化发展定型时期的典范。这些古文化遗址不仅时代全、数量多、分布密集,而且许多遗址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与艺术价值。 就历史价值来说,随州所处地域自新石器时代至夏商时期,一直是中原系统文化和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文化交流融汇的过渡地带;西周灭商以后,为巩固新兴政权,武王、成王、康王实行分封制度,四处开疆拓土,在许多具有战略意义的地点分封同姓子弟和异姓大臣,作为拱卫力量。据文献记载,在汉水以东地区包括随州在内,即分封了随、鄂、厉、邓等诸侯国,使原来一直处于南北文化交流融汇的地带纳入了中原王朝统辖的政治版图,开启了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向长江流域拓展的新时期。这在以前,仅见于文献记载。正是由于湖北省包括随州市文物考古工作者对叶家山早期曾国墓地、羊子山鄂国墓地的揭露,才使其得到了证实,真正成为有真凭实据的历史。同时,曾、随是一国两名还是两个国家,曾国的国姓是姬姓还是非姬姓,这些争论也正是随州文峰塔考古发掘后得以解开。 就科学价值来说,考古发现的许多文物,包括青铜器、铁器、骨器、玉器甚至人体骨骼、动物骨骼、植物遗存在内,对于研究古代科学技术及其发展史都是难得的材料。中国的青铜器铸造一直采用范铸技术,何时开始出现失蜡法铸造是个颇有争议的学术问题,过去曾侯乙墓出土尊盘可能是失蜡法铸建的论断一直有反对意见,最近根据对文峰塔战国墓出土的一件青铜盘上留下的铸造痕迹,为战国时已使用失蜡法铸造提出了新的证据,为这一问题的最终解决创造了条件。其他方面,在青铜器铅同位素示踪研究、居民食性研究等都有新的进展。 就艺术价值来说,曾侯乙墓编钟盛大的场面、深沉浑厚的音色和至今尚能演奏多首古今名曲,是中国音乐史乃至世界音乐史上的奇迹,早已享誉世界。其他竹木乐器,同样不可多得。性质各异、雕铸精工的漆画,无论是人、禽、鸟、兽都栩栩如生,从中不仅可以看出当时的高超绘画水平,还可以探讨它所表现出的故事内容及其反映出的风俗习尚和当时人的信仰与崇拜对象。它们既是研究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史的绝好材料,也是研究社会史、思想史、宗教史的绝好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