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文明,引领风尚,关注随州文明建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让文艺评论更有棱角
言不由衷的假话、不痛不痒的套话、无的放矢的空话、晦涩难懂的“行话”,近年来文艺评论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让文艺评论的权威性与公信力受到伤害。3月18日,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召开评论员座谈会,就繁荣文艺评论展开激烈讨论—— “当下的文艺评论不能是其所是,非其所非,失去了判断力和方向。”3月18日下午,在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评论员座谈会上,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指出,与当下相对繁荣的文艺创作局面相比,文艺评论工作已严重滞后,未能跟得上业界和时代的步伐。
评论家为何不敢言 仲呈祥所指出的文艺评论的问题其实由来已久。言不由衷的假话、不痛不痒的套话、无的放矢的空话、晦涩难懂的“行话”,甚至干脆失语,这些文艺评论中的不良现象,导致近年来的许多文艺评论丧失了锐气,丢掉了责任,进而影响了文艺评论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现在不管是写文章,还是研讨会发言,大家往往优点说得多,缺点说得少,好话说得多,批评的意见说得少。”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每年都要举办大量的文艺作品研讨会,作为研讨会的主要组织者,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秘书长王丹彦,对每次座谈会上的“一团和气”不满却又无奈。为了让大家的发言更有棱角,每次开会前,王丹彦甚至不得不做“自己人”的工作——让参会的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的评论员,多提些批评性的意见。
王丹彦坦言:“尽管电视艺委会举办的研讨活动相对其他研讨会的观点碰撞要‘激烈得多’,但离时代和业界对文艺评论的要求,还是有差距的。” 文艺评论家的“不敢言”,很大程度上是“不愿得罪人”的心理在作祟。 “大家都说好,可你却说不好,难道就你的水平高?如果提出过多的批评性意见,不仅会得罪批评对象,也会让其他评论家觉得你爱出风头。”一位文艺评论家这样跟记者解释不愿批评的原因。 此外,当下很多文艺作品的研讨会,都是作品的出品方或者作者本人出资筹办的,评论家的劳务费大多由他们支付。
“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拿了人家的劳务费,自然少了直言作品得失的底气。”上述文艺评论家还道出了文艺评论批评不够的另一个原因。 因此,有业内人士提出设立“文艺评论专项基金”,大幅度提高文艺评论的稿酬,让文艺评论家不必再“拿人家的嘴软”,从而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