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文明,引领风尚,关注随州文明建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跨越时空的礼乐回响:曾侯乙编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文明启示 2025年4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随州曾侯乙编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这不仅让沉睡2400年的青铜编钟再次震撼世界,更以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重构了人类对中华礼乐文明的理解。这一事件,既是中华文化基因的现代觉醒,也是人类集体记忆的璀璨注脚。 一、礼乐文明的具象丰碑:农耕文明的哲学凝练 中华文明的根基深植于农耕社会,而礼乐制度正是这一文明形态的精神内核。《礼记·乐记》所言“乐者天地之和,礼者天地之序”,在曾侯乙编钟上得到完美诠释。其三层八组的形制象征等级秩序,十二律俱全的音域体系则演绎宇宙和谐,这种“礼器”与“乐器”的合一,创造出其他文明未见的独特形态‌。尤其“变宫”“变徵”音阶的发现,不仅推翻“中国七声音阶外来说”,更以声文互证的方式,展示了先秦时期高度发达的理性思维与审美追求‌。 二、科技与艺术的千年绝唱:青铜文明的巅峰之作 在公元前5世纪人类“轴心时代”的文明竞逐中,曾侯乙编钟展现出惊人的科技智慧。其“一钟双音”铸造技术,至今仍被视为青铜冶铸的未解之谜;十二半音体系的完整构建,比欧洲早诞生1800年;现代声学检测显示,其音准误差不超过正负三度,堪称古代声学工程的奇迹‌。这套重达2567公斤的青铜乐器,不仅以错金铭文记载着精确的乐律关系,更通过钟体厚薄调节音高,实现了材料力学与音乐美学的完美统一‌。这种将数理逻辑转化为艺术表达的创造力,在人类早期文明中独树一帜,正如古希腊哲人追求数学真理,中国工匠则在青铜铸造中实践着“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三、从文物到文献:有声记忆的全球价值 作为世界现存最早的有声乐律文献,曾侯乙编钟填补了人类音乐史的空白。其铭文系统记载的音程关系与钟体实际音高完全对应,构成公元前5世纪唯一声文互证的“音乐教科书”‌。这种以青铜为载体、兼具文字记录与声音再现的双重属性,突破传统文献的静态局限,使2400年前的乐音得以穿越时空,在当代重新鸣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纳入《世界记忆名录》,不仅是对其“唯一性”“完整性”的认可,更是对人类多元记忆形态的拓展——当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镌刻法典威严,中国的青铜编钟则谱写着理性与感性交织的文明诗篇‌。 四、活态传承的文化基因:从历史回响到时代新声 自1978年出土以来,编钟仅三次奏响于国家重大庆典,却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百余位专家历时数十年完成5套复制品,使“金声玉振”得以永续;随州市博物馆的编钟乐舞常态化展演,让礼乐文明在音符跳动中重生;2024年编钟内容写入初中教材,更将文化基因植入新生代记忆‌。这种“保护—研究—活化”的传承模式,为文化遗产的创新转化提供范本:文创产品将青铜纹饰转化为时尚符号,数字化技术让千年钟磬与现代交响乐对话,展现出传统文化破圈生长的生命力‌。 曾侯乙编钟的入选,标志着中华文明从“中国记忆”向“世界记忆”的升级。它不仅是湖北首个世界记忆遗产,更是人类轴心时代智慧的共同见证。当编钟乐音在巴黎塞纳河畔回响,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青铜文明的辉煌过往,更是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当代价值——它提醒着人类:真正的文明对话,既需要尊重差异的包容,也需要探寻共性的勇气;既需要守护历史的温度,更需要创造未来的激情。正如编钟十二律的和谐共鸣,人类文明的进步,终将在多样性与共通性的辩证统一中,谱写出新的华章。(作者:张玉 系随州市文联秘书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