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文明,引领风尚,关注随州文明建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昨天,新华社用了三篇文章重点关注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分别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发布》、《打造中国经济新增长极——发展改革委负责人解读<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的16条干货》。因为是湖北人氏的缘故,此前一直十分关注这一规划,所以看得十分仔细。在这篇文章中,有如下描述值得充分重视。
一、打造中国经济新增长极绝非虚言。今年在全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特别是一季度经济增长仅有7%的情况下,长江中游城市群仍然有望保持9%以上的经济增速,正在成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经济新的增长极。说白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日渐成熟的情况下,长江中游城市群对于推动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乃至于保增长意义重大。
二、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是国家批复的第一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实施规划来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对于为中西部地区、东北等广大内陆地区培育发展较大的城市群,承担着探索路径、积累经验的责任。长江中游城市群在文化、基础设施、经济实力和人力资源上的比较优势,决定了长江中游城市群是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全方位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区域,也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最有希望的一个突破口。
三、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带有典型意义。特别是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恰恰意味着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增长潜力。长江中游城市群范围内着城乡发展不平衡现象,既有像武汉、长沙这样的特大型城市,面临着人口稠密、交通堵塞、负载沉重的城市病。同时,广大农村地区发展比较落后,这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会。
以上是对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的总体观感。但是,细读相关内容,却发现了《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的一个大的漏洞。这不仅仅是对一个城市的遗漏,而这个遗漏一定会影响整个规划的整体推进。
在新华社《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的16条干货》这篇稿件中,专门列出了一个小的章节——长江中游城市群有多大?具体说来是3省31市。即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规划范围包括:湖北省武汉市、黄石市、鄂州市、黄冈市、孝感市、咸宁市、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襄阳市、宜昌市、荆州市、荆门市,湖南省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岳阳市、益阳市、常德市、衡阳市、娄底市,江西省南昌市、九江市、景德镇市、鹰潭市、新余市、宜春市、萍乡市、上饶市及抚州市、吉安市的部分县(区)。
在这个规划中,最大的问题是武汉城市圈中随州市的缺席。提出这一问题并非因为我是随州人,而是因为,这个遗漏在逻辑和地理概念上都难以成立。如果照此规划实施,一定会引起混乱及诸多后遗症。
以规划中的武汉城市圈为例,它几乎涵盖了江汉平原上绝大部分城市。而在武汉至襄阳走廊中,随州左右相邻的孝感和襄阳都进入到了武汉城市圈中,那么难道要在随州形成断层吗?随州地处汉水流域,位于武汉和襄阳之间,距离武汉更远的襄阳都进入了武汉城市圈,而距离武汉更近的随州反而被排斥在外,这显然是说不通的。此外,在随州以南的荆门和荆州都进入了武汉城市圈中,它们距离武汉比随州更远,不将随州纳入武汉城市圈更没有道理。再看仙桃、潜江、天门这些城市都列入了武汉城市圈,那么更易受武汉辐射的随州为什么没有被纳入,这不是莫名其妙吗?
笔者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可能是受固有“1+8”武汉城市圈概念的影响。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1+8"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圆心,包括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周边8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圈。用当时的说法,面积不到全省三分之一的武汉城市圈,集中了湖北省一半的人口、六成以上的GDP总量,不仅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在这个武汉城市圈中,黄石是副中心城市。
但是,相比当年这个武汉城市圈,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中的武汉城市圈显然进行了大幅扩容,在原有的8个城市之外,又增加了襄阳市、宜昌市、荆州市、荆门市四个城市,其中,襄阳和宜昌还是湖北省的副中心城市。在整个湖北,也仅有更远的十堰、恩施没有纳入。在这种情况之下,把原属襄阳的随州和原属孝感的广水排除在外,令人难以想象。
毫无疑问,随州应在扩容之后武汉城市圈中占有一席之地,随州不应只是一个观察员之类的城市。但为何会出现如此明显的遗漏和失误?这才是真正值得追问和反思的。如果不是这样,随州将被抛弃在武汉城市圈和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进程之外。如果造成这一结果,那么它一定与城市群共同发展、协调发展的理念是相悖的。
从今天起,做一个关心家乡城市命运的人。作为随州人,请将随州纳入武汉城市圈及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呼声转起! ==来自《深圳晚报》记者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