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文明,引领风尚,关注随州文明建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禁鞭之路何以如此艰难? 文/黎健 2016年1月4日,网友孙宇峰在随州文明网发帖,再次质问“咱能不能不放炮?”贴文说:“2015年12月31日晚12点左右,随州城响起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一直持续到2016年1月1日清晨。这一出本只在除夕夜里才会上演的闹剧,提前在跨年夜里预演了。呼吸着严重的雾霾,耳听着嘈杂的鞭炮声,大概除了放炮的人心情是欢畅的外,大多数人都是郁闷而又无可奈何的。” 禁鞭真的就有那么难吗?君不见,“近年来,随着空气质量的持续下降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反对燃放烟花炮竹的行列,并且能够身体力行,从自己做起,不放鞭炮,但这部分人还是太少。” 因此,孙宇峰开始质疑我们政府对禁鞭政策法规执行力:“政府也许会说是为了保存民俗,怕一禁鞭又有专家、学者冒出来说影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政府还会说,什么事都不能一刀切,可以限制时间、限制地点,有条件地禁鞭。这些可以理解,随州就是这样的。可是除了政令刚出台的那几天比较严格地遵守外,现在不是越来越没人管了吗?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确实出现过这种声音,也确实影响了禁鞭令在全国的推广,当然也包括我们随州。但是,时过境迁,那时候的人们知道‘雾霾’这个词吗?他们出门需要戴口罩吗?家里需要买空气净化器吗?政府若实在拿不定主意,可以举行全民公决呀,看有多少公民是支持禁鞭的、多少是反对的?政府就要反思了,为什么决议得不到执行?政府的执政力、公信力何在?所以,禁鞭工作意义重大又任重道远。” 紧接着,孙宇峰质问民众:“那些不管是否影响到了别人,只管放炮的人,你们放炮是为什么?当然,许多人会说这是规矩、是传统,喜庆的日子放炮,图个吉利。世上的事都有因果,想要收获好的果实,就要先做好的事情,放炮这件事,除了污染环境、制造噪音、引发火灾,还真看不出是什么好事。所以呀,若要真想大吉大利,还是多做善事、好事,再加上勤奋和努力,相信每个人都会有源源不断的好运的。” 帖子发出后,在随州文明网引起强烈反响,从全部回帖来看,支持孙宇峰意见的占比达到100%,可见市民对燃放烟花爆竹是如何的深恶痛绝。同时也有不少网友认为政府的禁鞭规定只是一纸空文而已,更多的人则是希望从源头抓起,加大执法力度和惩戒力度,切实将禁鞭工作落实到实处。 网友“梦中的绿洲”针对我是为何禁鞭屡禁不止进行了分析,他认为造成这样的现状有如下五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传统的旧习俗影响根深蒂固。几千年的传统习俗,一时半会难以令行禁止。需要大力广泛宣传燃放烟花爆竹的危害性,移风易俗;二是管理规定缺乏一致性,连贯性,稳定性。2006年由“禁”改“限,禁鞭效果明显呈弱化趋势,尽管由禁止改限制,有一些客观原因存在,但禁鞭毕竟失败了;三是禁鞭源头控制不彻底。按理说,只要禁止生产鞭炮,禁止流通鞭炮,禁止买卖鞭炮,禁鞭就会取得成功。这个看似简单明了的问题,在现实社会中其实不然,复杂多变。各种金钱利益纵横交错,造成禁鞭困难重重。分布在城区禁限鞭范围内的一些烟花爆竹销售点久未搬迁就是例证;四是重事后处罚、曝光,轻事前教育,制止。对于一些违规燃放烟花爆竹者,往往是罚款、曝光了事。而这种管理方式于事无补,有的人根本就不在乎所罚的几百元罚款。只有早发现,早教育引导,早制止,才能防患于未然;五是罚款金额偏低。对于那些经过事前教育、引导后,却依然违规燃放烟花爆竹者,应当提高处罚款金额给予重罚,虽然处罚不是最终目的,但是管理必不可少的手段。 诚然,现在在随州,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只要是“做事情”( 节庆日、庆祝活动、婚丧嫁娶等),总能够听见扰民伤财,污染环境的鞭炮声。 随州市政府早在1996年就开始禁鞭,出台过《关于继续在城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决定》和《随州市城区燃放烟花爆竹管理办法》等禁鞭有关规定,专门成立了禁鞭工作领导小组(办)。截今为止,随州禁限鞭已经有20年了, 曾经在某一段时间内取得过良好的效果,但从长时间来看,禁鞭效果不是很好,屡见不鲜,屡禁不止。 2016年1月17日,随州城区“禁鞭”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召开,对相关工作进行了安排和部署。会议要求坚定“禁鞭”工作的信心和决心。运输、储存、燃放烟花爆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污染空气,扰民伤财;“禁鞭”有法律依据,有社会基础。任务到位,措施到位,抓住“禁鞭”工作的关键和重点。会议决定我市拟从2016年2月14日(农历正月初七,春节后上班第一天)零时起,在主城区范围内全面实施“禁鞭”。 衷心地希望本次即将开始禁鞭工作能顺利地、彻底地实施。也希望广大市民一如既往地支持禁鞭,带头不燃放烟花炮竹,共同营造神农故里清明天地。 行动表现一切,效果证明一切,我们静观其变。 ——载2016年第二期《领秀随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