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播文明,引领风尚,关注随州文明建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志愿服务在我国早已“遍地开花”,那面猎猎飘扬的旗帜,早已成为一种亮丽的颜色,出现在社会的诸多场合与角落,烘托出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在志愿服务已走过这么多年历程的当下,要使志愿服务更深入、更持久、更有号召力,我们在推进志愿服务的模式上,就需要探索和突破。中央多部门联合发文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无疑正缘于此。志愿服务组织,是汇聚社会资源、传递社会关爱、弘扬社会正气的重要载体,这个载体建设得好不好,将直接关系到志愿服务的成色与效果。
志愿服务组织要力避“松散化”。在现实中,我们常常遇到一些松散性的团队、松散性的组织,在这样的团队或组织中,其成员之间的关系较为松散,参不参与团队或组织的公共活动,参与多久或多少次活动,成员均有极高的自主性,且来去自由,成员与团队或组织也是一种藕断丝连的状态,形成不了一股强大的合力。现在发展志愿服务组织,就要避免“松散化”,必须有基本的管理程序和制度框架作保障,也就是说,要有起码的自治性。如此,才能确保志愿服务从“一阵风”转变为“扎下根”。
志愿服务组织要注重“专业化”。我们每个人在道德力量的感召之下,走入志愿服务的行列,往往是“怀着一腔热情,献出一份真诚”,虽然也能使志愿服务从个体热情,发展成社会风尚,但总感觉到有一种美中不足,那就是“只有一腔热情”,做起志愿服务来往往力不从心。何也?就在于不少志愿者做不到更专业、更规范。发展志愿服务组织,每一个志愿服务组织,都要尽量追求“专业化”,避免同质化,如灾难急救、心理治疗、义务支教、家电维护等。这就需要建立自己的志愿服务培训体系。
志愿服务组织要追求“常态化”。对于志愿者,有人如此比喻:“他们如跃动的泉水,为暗淡的生活谱上五彩斑斓的音符,让每朵鲜花都向着太阳轻声歌唱;他们如和煦的春风,滋润一颗颗干涸而冷漠的心灵,让渺渺荒漠重新展露绿色的笑颜……”志愿服务要达到如此境界,自然要追求常态化,常态化才能长效化,长效化才能对人们潜移默化。尤其是一个个志愿服务组织建立之后,更应以常态化的志愿服务,为自己“保鲜”,为自己增添活力。志愿服务组织越活跃,其成员的凝聚力也就越大。
一言以蔽之,建立了组织,志愿服务就有了更深入的“扎根”基石。与一个或几个个体的志愿服务不同,志愿服务组织要越来越专业化、科学化、常态化,以应对志愿服务需求越来越大、且需求各有不同的趋势。有了这几个“化”,志愿服务组织提供的志愿服务,才会从 “一腔热情”转变为“持之以恒”,最终成为增进社会信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有生力量,温暖更多的人!(何勇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