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沙师傅在延安市宝塔区元龙寺乡开了个面馆,2012年,他不得已关了门。沙师傅说,元龙寺乡32个村的村干部都在他的面馆赊过账,讨债两年,还有13个村拖欠4万余元。”(据2014年11月29日华商报)
近来,多地发生餐饮企业向地方政府讨要吃喝白条欠账的事件:前有六月份北京延庆一乡村饭馆老板马先生拿着白条,将北京延庆县一村委会告上法庭;后有九月份河南省新乡市东方宾馆挂起条幅,老板向古固寨镇政府讨要吃喝欠账;海口东山镇政府拖欠14万元的吃喝款长达17年,导致饭店被拖垮等等……随着这些事件在网络的不断曝光,让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大打折扣,也让一些基层政府贴上了不诚信的标签。政府部门之所以能够在餐馆“打白条”,是因为政府的公信力所在,老百姓相信即使领导一茬一茬地换,但政府部门不会变,早晚都能把钱还上,政府部门利用自己的公信力给餐饮企业打“消费白条”,且长期不还,归根结底是在拿政府的诚信“打白条”,给政府的形象抹了黑。干部乱“打白条”、欠钱不还,不仅是诚信的问题,更是作风上的大问题。
打白条、花公款,不仅会吃垮餐馆,更会伤害干部形象和干群关系,会破坏良好的工作作风和严肃的党纪政纪。对干部吃喝“打白条”的现象必须严肃查处,让其付出应有的代价。对于打下的“白条”,一要督促相关单位还清欠款,二要对吃饭“打白条”的相关人员予以党纪政纪从严惩处;三要不断完善各级财务管理和审计机制,建立严格的公开公示和日常监督工作体系,真正把公权关进笼子,形成惩戒、防范和保障的机制。唯此,才能真正有效震慑和防止类似问题的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