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文明,引领风尚,关注随州文明建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不想和你做一顿饭的朋友 (李芙蓉)
刚进大学的时候,经常听学姐学长拜托别人办事时,总不忘在后面补一句:“到时请你吃饭啊!”刚从高中小屁孩儿过来的我听到这样的话时,心中莫名的感到有些兴奋,心想:大学还就是不一样,人情味格外浓一些!读高中的时候,同学间抄抄笔记、带个早餐什么的都习以为常,也没人会觉得这些举手之劳值得感激回报。进大学后,受人帮助恩惠得请客、帮了别人会被请,这渐渐演变成了一种风气,于是尽管学生清贫,饭局却越来越多。还有些是学校、院系的“小红人”,他们饭局不断,“人缘”超好。可毕业以后,那些一起轰轰烈烈吃喝的兄弟姐妹也如秋风般飘散了,回忆中甚至都记不起对方的名字…… 提到这里,我无意质疑和嘲讽校园人际交往,也绝不怀疑那些一起请客、被请的人们彼时餐桌上的真诚。错就错在,大家一开始就会错了意:所谓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彼此的交情其实也仅仅从帮忙或被帮开始,止于饭局结束,两不相欠。简单的说,我们只有一顿饭的交情。学校尚且如此,何况社会? 生活中有很多普通的事情,常常因为过分客气的请客吃饭反而变得尴尬: 我大三那一年,顺利通过了英语专业八级,并且取得优秀等次,有几个下届的学弟学妹来“取经”,我就把自己的一些复习笔记、听力磁带送给他们,再把备考的一些体会跟他们分享——而实际上我也没有什么值得人家请教的,只是比他们先走过这条路而已。可让我不安的是,他们每次都执意的要请我吃饭,去吧,非我所愿;不去呢,又怕伤了同学感情。每当拗不过再三的拉请去吃饭,我总是惶惶的,本是举手之劳,吃了饭就变得复杂了,好像别人考不过我都会心里不安一样…… 毕业前夕,我先于其他同学通过家乡的教师招考。一些准备参加教师招考的同学总喜欢来找我交流。在辅导员老师的建议下,我召集班上需要面试的同学组成了一个面试备考小组。同学们轮流在讲台上试讲,其他同学扮演学生,课后互相点评,找亮点,提缺点,相互提意见。一段时间以来,大都进步不少。很幸运,那些优秀的同学几乎都通过了面试,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然后他们无一例外的都会宴请同学,每次对方郑重的向我举杯:“真的很感谢你帮助我准备面试……”我每每都会感觉受宠若惊。班上有个来自青海的女同学,胆子比较小,面对台下的学生常常会紧张得张不开口,同学们一起鼓励她,刻意多给机会让她练习。后来这位同学也在老家找到一份教师的工作。此后,她总是通过电话、QQ、微信一再表达对我的感谢。每年暑假,她都会热情邀请我到青海游玩。由于自己感觉并没有为她做什么,她越是感谢,我越是不安。我告诉她,能通过面试,最重要的是她自己努力的结果。 刚参加工作时,各种各样的饭局越来越多,似乎所有的人际关系都必须要通过饭局来维系,一顿饭动辄需要一两个小时。而我似乎并不习惯这些饭局,更加惧怕一些领导殷勤的劝我喝酒。对于饭局,我是能躲则躲,实在躲不过,在饭桌上也是尽量低调,默默的在角落里吃菜,生怕引起人家注意。其实,我并不厌恶吃饭本身,我只是不懂应酬,也害怕应酬。在我看来,享受美食本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而我一向不善交际应酬,拙于言辞。要在饭桌上要小心翼翼地照顾到每个参与者的感受,生怕一不小心得罪了其中的某一个,这顿饭常常吃得如坐针毡。 空闲的时候,我喜欢邀请朋友来我的小屋,对着菜谱,做几道新学来的特色菜请大家品尝。大家一起动手,有人喜欢洗菜,有人负责洗碗,朋友们聚在一起,不在乎吃了什么,开心就行。吃过饭,大家看看电视,打打扑克升级游戏,偶尔逛逛街,为了5元钱可以和卖衣服的营业员讨价还价一半天,简单的快乐,纯真的友谊,一切似乎来得很随意。近几年,虽然大家各自忙着结婚生子,家务缠身,聚会的机会少了,但这份友谊却实实在在烙在彼此心里。 今年,单位招录了几个外地的新同事。想起自己的弟弟也是今年毕业到外地打拼,生活、工作十分不易。我便在生活、工作上对这些新同事略有照顾,可他们一直都非常客气的表示感谢。第一个月发工资后,几个小家伙诚心的表示要请我和家人吃饭,任我如何婉拒都推辞不了。最后,我索性提议大家来我家里,爱人炒菜,我打下手,自己动手炒两个小菜,年轻人在一起,热热闹闹,宾主尽欢。作为同事和朋友,我们尽的只是举手之劳,何足挂齿? 一生中,我们会有很多朋友,有些朋友在饭桌上热情似火,慷慨激昂,但这些往往伴随宴席的结束而谢幕,所谓人一走、茶就凉,饭毕各奔东西;有一些朋友是不能用几顿饭来衡量的,他们用真心待你,付出的是真诚,如果你用一顿饭来回报他们,这会伤到他们的心。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彼此之间也应“大恩不言谢”。真有感激,那么请把这份感激记在心里,以真诚对待彼此,那就够了。因为对方在真心付出时,并没有要求得到什么。 说实话,这年头,谁请不起一顿饭?谁又吃不起一顿饭呢?关键是我不想和你只做一顿饭的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