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婆 媳 小丽被遣送回了老家。 办完手续,走出乡派出所,街上的人都用异样的目光看着她,他们当着小丽的面指指点点,说一些不堪入耳的话,这些话对于小丽来说,比她当街脱掉衣服还难堪,她的脸红一阵白一阵的,恨不得地上有道缝让她钻进去。来接她的村干部跟在她后面,寸步不离,生怕有点闪失,如果这个时候小丽寻了短见,他是有责任的,至少,他要把小丽亲自交到她的家人手里他才放心。 一路上,他们谁也没有说话,村干部不好问,小丽不好说,挨到天黑的时候,他们终于来到小丽的家里。村干部简单地向小丽的家人说明了一下情况,说了一句:“丢人啊。”然后摇了摇头,叹息着离开了项家。 爷爷奶奶躲着不肯见她,丈夫项武成双手抱头,蹲在堂屋门口,公公抱着孙子出门了,唯有婆婆守在她身边。小丽不知道如何面对他们,倒是婆婆一句话让她似乎找到了知音:“他们笑就笑吧,有什么了不起的?他们谁家有小丽能干?别理他们,能赚钱就行。” 原以为她的这种行为会得到家人的唾弃,没想到思想传统的婆婆就这样一句话让小丽从沉重的思想负担中解脱了出来,在婆婆的劝导下,家人对她开始有了新的看法,对小丽的工作有了新的认识。 有了婆婆的支持,小丽就觉得自己有了底气,在家里闷了两天,第三天出门,没想到村子里的人对待她和刚出乡派出所那阵子截然不同,他们投来的是羡慕的目光,说出来的是夸奖的口吻,小丽听得出来,他们心里对小丽充满着羡慕。 小丽没有想错,当天晚上,就有人找到她,询问“行情”。前面说过,小丽是个心灵不设防的女人,对于她们的问话,她是有问必答,一些人更是表明要和小丽一道去“闯荡”,因为这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小丽劝大家三思而行,告诉大家这里面有着很大的风险,一些人听了小丽的话,主动退缩了,还有一些人好说歹说,非要随小丽再去碰一下运气,小丽知道,如果再遭不测,她就是罪人了,因此,说什么她也不肯答应。 这个时候,小丽的儿子已经到了上学的年纪,因为今年小丽还没有汇款回家,儿子读书的事也就给耽误了,因此,小丽决定将儿子送到乡里去读书,家人说太远,来回不方便,小丽说让儿子在那边住读,婆婆说那样花费大,小丽说自己有的是钱,于是,她又回了一趟祟州,把自己的钱取出来,全部回到家里。她没有在祟州停留,只和孙嫂打了个招呼就走了。 看到儿媳妇取回一大把花花绿绿的钞票,婆婆看得眼睛都直了,活了这么大的年纪,她从来没有看到这么多钞票,跟别说是自己家里能够有这么多钱了。虽然他知道着钱挣来的并不光彩,但有钱总比没有钱好,至少家里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如果不是这些年来小丽在外面辛辛苦苦挣钱,只怕他们全家还窝在土窑子里。 过年办年货,走在街上,虽然有不少人认识小丽,都知道她在干那些见不得人的勾当赚钱,但看到她花钱如流水,这又让他们眼馋,婆婆也看得出来,私下里问小丽,像他这样的人“有没有人要”,小丽当然知道婆婆的意思,就向婆婆说了实情,婆婆一听就来了精气神,和小丽商量,春节过后婆媳双双去祟州打拼,小丽拗不过婆婆,只好答应了。 婆婆来后,小丽就再没有寄宿在孙嫂那里,而是和婆婆在天桥附近找了一间房子,婆媳租住在一起,这样一来照看方便,二来可以掩人耳目。婆婆刚来时,虽然有目的,知道应该干什么,毕竟还是有“传统思想”的遗留,有些畏首畏尾的,觉得不好意思,不敢大胆接客,甚至有过回家的念头。后来小丽亲自把婆婆带着,让婆婆躲在暗处,观察她的“工作”,通过言传身教,加上利益的驱使,婆婆开始理解并开窍了,在小丽的介绍下,终于走上了“正轨”。 和小丽不同的是,这个时候她的婆婆早已经过了不惑之年,她们所接待客户的“档次”就不一样了,小丽走的是“高端”路子,她所接待的就是有点钱想玩刺激的,她婆婆接待的就是那些只是想“玩心跳”的。当然,她们的收入也就有差别了。好在都是一家人,婆婆从不嫉妒。 有时候,小丽和婆婆会轮流出去陪客人“包夜”,这是她们不愿意干的事,因为这样一来,她们的收入会大打折扣。包夜收入低不说,还有很大的风险,那些被抓的,绝大多数是因为包夜引起的,所以他们一般不愿意包夜。但是,愿意来包夜的都是他们的老熟人,像这样的固定客户她们一般是不敢怠慢的,虽然收入偏低一点,但这是一个极其稳定的客源,不用操心没有生意可做。再就是他们来都有规律,不像那些散客,没有规律可循。 婆婆的脾气不好,总是和“客户”吵嘴,这样,就得罪了不少的客户,每到这个时候,婆婆不愿服侍或服侍了一半的客户就被小丽接下来继续服侍。为此,小丽很是恼火,不但收入减半,有的客人知道了,故意和婆婆吵嘴,借以花最少的钱在小丽身上享受“高级”待遇。 时间长了,小丽觉得这样不是办法,就劝婆婆回家不干了,但是婆婆死活不肯,无奈,小丽只得依着她,并给她约法三章,要婆婆严格按照她的“制度”执行,好在婆婆听了她的话,她们就继续合作工作了下去。 也许是婆媳二人“经营有方”,她们婆媳在天生街一带名声渐高,根据不同需求只要找到她们婆媳,就能得到不同的服务,“依价论质”是他们这个行业的潜规则,她们婆媳将这四个字运用得出神入化。 名声高了,生意好了,婆媳二人感觉到忙不过来,有时生意好了,婆媳忙得连吃饭的功夫都没有,没日没夜的,这个还没有服侍好,那个又催命般地来了,长此以往,虽然钱是赚到了,身体却吃不消,于是,小丽和婆婆商量,把她母亲也叫来,这样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大家都是亲戚,有什么丑事也不会说出去。婆婆听了小丽的话,觉得小丽说的在理,发财不能忘了亲家母一家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