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5-5 20:5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学○和州志氏族表序例上
《周官》,小史“奠系世,辨昭穆。”谱牒之掌,古有专官。司马迁以《五帝系》牒、《尚书》集世记,为《三代世表》,氏族渊源,有自来矣。班固以还,不载谱系。而王符《氏姓》之篇,(《潜夫论》第三十五篇。)杜预《世族》之谱,(《春秋释例》第二篇。)则治经著论,别有专长,义尽而止,不复更求谱学也。自魏晋以降,迄乎六朝,族望渐崇。学士大夫,辄推太史世家遗意,自为家传。其命名之别,若《王肃家传》、虞览《家记》、范汪《世传》、明粲《世录》、陆煦《家史》(陆史十五卷。)之属,并於谱牒之外,勒为专书,以俟采录者也。至於挚虞《昭穆记》、王俭《百家谱》、以及何氏《姓苑》、贾氏《要状》(贾希鉴《氏族要状》十五卷。)诸编,则总汇群伦,编分类次,上者可裨史乘,下或流入类书,其别甚广,不可不辨也。族属既严,郡望愈重。若沛国刘氏,陇西李氏,太原王氏,陈郡谢氏,虽子姓散处,或本非同居,然而推言族望,必本所始。後魏迁洛,则有八氏、十姓、三十六族、九十二姓,并居河南、洛阳。而中国人士,各第门阀,有四海大姓、州姓、郡姓、县姓,撰为谱录。齐梁之间,斯风益盛,郡谱州牒,并有专书。若王俭、王僧孺之所著录,(王俭《诸州谱》十二卷。王僧孺《十八州谱》七百卷。)《冀州姓族》、《扬州谱钞》之属,不可胜纪,俱以州郡系其世望者也。唐刘知几讨论史志,以谓族谱之书,允宜入史。其後欧阳《唐书》,撰为宰相世系;顾清门钜族,但不为宰相者,时有所遗。至郑樵《通志》,首著《氏族》之略,其叙例之文,发明谱学所系,推原史学不得师承之故,盖尝慨切言之。而後人修史,不师其法,是亦史部之阙典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