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论坛
  • 官方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随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礼多人不怪

    《文史通义》

      [复制链接]

    951

    主题

    4万

    回帖

    45万

    积分

    王牌队员

    Rank: 8Rank: 8

    积分
    458385
    发表于 2016-5-5 20:5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史家所谓部次条别之法,备於班固,而实仿於司马迁。司马迁未著成法,班固承刘歆之学而未精。则言著录之精微,亦在乎熟究刘氏之业而已矣。究刘氏之业,将由班固之书,人知之;究刘氏之业,当参以司马迁之法,人不知也。夫司马迁所谓序次六家,条辨学术同异,推究利病,本其家学,(司马谈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以为六家。)尚已。纪首推本《尚书》,(《五帝本纪赞》。)表首推本《春秋》,(《三代世表序》。)传首推本《诗》、《书》所阙,至於虞夏之文,(《伯夷列传》。)皆著录渊源所自启也。其於六艺而後,周秦诸子,若孟荀三邹、老庄申韩、管晏、屈原、虞卿、吕不韦诸传,论次著述,约其归趣,详略其辞,颉颃其品;抑扬咏叹,义不拘墟,在人即为列传,在书即为叙录;古人命意标篇,俗学何可绳尺限也?刘氏之业,其部次之法,本乎官《礼》;至若叙录之文,则於太史列传,微得其裁。盖条别源流,治百家之纷纷,欲通之於大道,此本旨也。至於卷次部目,篇第甲乙,虽按部就班,秩然不乱,实通官联事,交济为功。如《管子》列於道家,而叙小学流别,取其《弟子职》篇,附诸《尔雅》之後;则知一家之书,其言可采,例得别出也。《伊尹》、《太公》,道家之祖。(次其书在道家。)《苏子》、《蒯通》,纵横家言,以其兵法所宗,遂重录於兵法权谋之部次,冠冕孙吴诸家,则知道德兵谋,凡宗旨有所统会,例得互见也。夫篇次可以别出,则学术源流,无阙间不全之患也。部目可以互见,则分纲别纪,无两歧牵掣之患也。学术之源流,无阙间不全;分纲别纪,无两歧牵掣;则《周官》六卿联事之意存,而太史列传互详之旨见。(如《货殖》叙子贡,不涉《弟子列传》。《儒林》叙董仲舒、王吉,别有专传。)治书之法,古人自有授受,何可忽也?自班固删《辑略》,而刘氏之绪论不传;(《辑略》乃总论群书大旨。)省部目,而刘氏之要法不著;(班省刘氏之重见者而归於一。)於是学者不知著录之法,所以辨章百家,通於大道,(《庄子·天下》篇亦此意也。)而徒视为甲乙纪数之所需;无惑乎学无专门,书无世守,转不若巫祝符箓、医士秘方,犹有师传不失之道也。郑樵《校雠》之略,力纠《崇文》部次之失,自班固以下,皆有讥焉。然郑氏未明著录源流,当追官《礼》,徒斤斤焉纠其某书当甲而误乙,某书宜丙而讹丁。夫部次错乱,虽由家法失传,然儒杂二家之易混,职官故事之多歧,其书本在两可之间,初非著录之误。如使刘氏别出互见之法,不明於後世,虽使太史复生,扬雄再见,其於部次之法,犹是茫然不可统纪也。郑氏能讥班《志》附类之失当,而不能纠其并省之不当,可谓知一十而不知二五者也。且吾观後人之著录,有别出《小尔雅》以归《论语》者,(本《孔丛子》中篇名。《隋·经籍志》别出归《论语》。)有别出《夏小正》以入时令者。(本《大戴礼》篇名。《文献通考》别出归时令。)是岂足以知古人别出之法耶?特忘其所本之书,附类而失其依据者尔。《嘉瑞记》既入五行,又互见於杂传;(《隋书·经籍志》。)《西京杂记》既入故事,又互见於地理;(《唐书·艺文志》)是岂足以知古人互见之法耶。特忘其已登著录,重复而至於讹错者尔。夫末学支离,至附类失据,重复错讹,可谓极矣。究其所以歧误之由,则理本有以致疑,势有所以必至。徒拘甲乙之成法,而不於古人之所以别出、所以互见者,析其精微,其中茫无定识,弊固至乎此也。然校雠之家,苟未能深於学术源流,使之徒事裁篇而别出,断部而互见,将破碎纷扰,无复规矩章程,斯救弊益以滋弊矣。是以校雠师法,不可不传,而著录专家,不可不立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51

    主题

    4万

    回帖

    45万

    积分

    王牌队员

    Rank: 8Rank: 8

    积分
    458385
    发表于 2016-5-5 20:59:50 | 显示全部楼层
        州县志乘艺文之篇,不可不熟议也。古者行人采书,太史掌典,文章载籍,皆聚於上;故官司所守之外,无坟籍也。後世人自为书,家别其说,纵遇右文之代,购典之期,其能入於秘府,领在史官者,十无七八,其势然也。文章散在天下,史官又无专守,则同文之治,惟学校师儒得而讲习,州县志乘得而部次,著为成法,守於方州,所以备轩之采风,待秘书之论定;其有奇邪不衷之说,亦得就其闻见,校雠是正;庶几文章典籍,有其统宗,而学术人心,得所规范也。昔蔡邕正定石经,以谓四方之士,至有贿改兰台漆书,以合私家文字者,是当时郡国传习,与中书不合之明徵也。文字点画,小学之功,犹有四方传习之异,况纪载传闻,私书别录,学校不传其讲习,志乘不治其部次,则文章散著,疑似两淆,後世何所依据而为之考定耶?郑樵论求书之法,以谓因地而求,因人而求,是则方州部录艺文,固将为因地因人之要删也。前代搜访图书,不悬重赏,则奇书秘策,不能会萃;苟悬重赏,则伪造古逸,妄希诡合;三坟之《易》,古文之《书》,其明徵也。向令方州有部次之书,下正家藏之目,上借中秘之徵,则天下文字,皆著籍录;虽欲私锢而不得,虽欲伪造而不能,有固然也。夫人口孳生,犹稽版籍;水土所产,犹列职方。况乎典籍文章,为学术源流之所自出,治功事绪之所流传,不於州县志书,为之部次条别,治其要删,其何以使一方文献无所阙失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51

    主题

    4万

    回帖

    45万

    积分

    王牌队员

    Rank: 8Rank: 8

    积分
    458385
    发表于 2016-5-5 21:01: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学○和州志政略序例

        夫州县志乘,比於古者列国史书,尚矣。列国诸侯开国家承,体崇势异;史策编列世家,抗於臣民之上,固其道也。州县长吏,不过古者大夫邑宰之选,地非久居,官不世禄,其有甘棠留荫,循迹可风,编次列传,班於文学政事之间,亦其宜也。往牒所载,今不可知。若梁元帝所为《丹阳尹传》,(见《隋志》,凡十卷。)孙仲所为《贤牧传》,(见《唐志》,十五卷。)则专门编录,率由旧章。马、班《循吏》之篇,要为不易者矣。至於州县全志,区分品地,乃用名宦为纲,与乡贤、列女、仙释、流寓诸条,均分门类;是乃摘比之类书,词人之杂纂,虽略仿乐史《太平寰宇记》中所附名目,实兔园捃摭词藻之先资。欲拟《春秋》家学,外史掌故,人编列传,事具首尾;苟使官民同录,体例无殊,未免德操诣庞公之家,一室难分宾主者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51

    主题

    4万

    回帖

    45万

    积分

    王牌队员

    Rank: 8Rank: 8

    积分
    458385
    发表于 2016-5-5 21:02:29 | 显示全部楼层
         窃意蜀郡之慕文翁,南阳之思邵父,取其有以作此一方,为能兴利革弊;其人虽去,遗爱在民,职是故也。正使伯夷之清,柳下之惠,不嫌同科。其或未仕之先,乡评未协;去官之後,晚节不终;苟为一时循良,何害一方善政?夫以治绩为重,其馀行业为轻,较之州中人物,要其始末,品其瑕瑜,草木区分,条编类次者,其例本不相侔。於斯分别标题,名为“政略”,不亦宜乎?夫略者,纲纪之鸿裁,编摩之伟号,黄石、淮南之属抗其题,(《黄石三略》、《淮南子要略》。)张温、鱼豢之徒分其纪,(张温《三史略》,鱼豢《典略》。)盖有取乎谟略之遗,不独郑樵之二十部也。(郑樵《通志》二十略。)以之次比政事,编著功猷,足以临莅邦人,冠冕列传,揆诸记载,体例允符,非谓如裴子野之删《宋略》,但取节文为义者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51

    主题

    4万

    回帖

    45万

    积分

    王牌队员

    Rank: 8Rank: 8

    积分
    458385
    发表于 2016-5-5 21:0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学○和州志列传总论

        志曰:传志之文,古无定体。《左氏》所引《军志》、《周志》诸文,即传也。孟子所对汤武苑囿之问,皆曰“於传有之”,即志也。六艺为经,则《论语》、《礼记》之文谓之传。卦爻为经,则《彖》、《象》、《文言》谓之传。自《左氏春秋》依经起义,兼史为裁。而司马迁七十列传,略参其例;固以十二本纪,窃比《春秋》者矣。夫其人别为篇,类从相次,按诸《左氏》,稍觉方严,而别识心裁,略规诸子。揆其命名之初,诸传之依《春秋》,不过如诸记之因经礼,因名定体,非有深文。即楚之屈原,将汉之贾生合传;谈天邹衍,缀大儒孟荀之篇;因人徵类,品藻无方,咏叹激昂,抑亦吕氏六论之遗也。(吕氏十二纪似本纪所宗,八览似八书所宗,六论似列传所宗。)班史一卷之中,人分首尾,传名既定,规制綦密。然逸民四皓之属,王贡之附庸也。王吉、韦贤诸人,《儒林》之别族也。附庸如颛臾之寄鲁,署目无闻;别族如田陈之居齐,重开标额;徵文则相如侈陈词赋,辨俗则东方不讳谐言;盖卓识鸿裁,犹未可量以一辙矣。范氏东汉之作,则题目繁碎,有类米盐;传中所列姓名,篇首必标子注。於是列传之体,如注告身,首徵祖系,末缀孙曾,循次编年,惟恐失坠。求如陈寿之述《蜀志》,旁采《季汉辅臣》,沈约之传灵运,通论六朝文史者,不为绳墨拘牵,微存作者之意,跫然如空谷之足音矣。然师般不作,规矩犹存。比缉成编,以待能者;和而不倡,宜若可为;第以著述多门,通材达识,不当坐是为詹詹尔。至於正史之外,杂记之书,若《高祖》、《孝文》,论述策诏,皆称为传。(《汉·艺文志》有《高祖传》十三篇,《孝文传》十一篇。)则故事之祖也。《穆天子传》、《汉武内传》,小说之属也。刘向《列女传》,嵇康《高士传》,专门之纪也。王肃《家传》,王裒《世传》,一家之书也。《东方朔传》、《陆先生传》,一人之行也。至於郡邑之志,则自东京以往,讫於六朝而还,若《陈留耆旧传》,《会稽先贤传》之类;其不为传名者,若《襄阳耆旧记》、《豫章志後撰》之类;载笔繁委,不可胜数。网罗放失,缀辑前闻,譬彼丛流趋壑,细大不捐;五金在冶,利钝并铸者矣。司马迁曰:“百家言不雅驯,搢绅先生难言之。”又曰:“不离古文者近是。”又曰:“择其言尤雅者。”载籍极博,折衷六艺。《诗》、《书》虽阙,虞夏可知。”然则旁推曲证,闻见相参,显微阐幽,折衷至当,要使文成法立,安可拘拘为划地之趋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51

    主题

    4万

    回帖

    45万

    积分

    王牌队员

    Rank: 8Rank: 8

    积分
    458385
    发表于 2016-5-5 21:03:35 | 显示全部楼层
         夫合甘辛而致味,通纂组以成文,低昂时代,衡鉴士风,论世之学也。同时比德,附出均编,类次之法也。情有激而如平,旨似讽而实惜,予夺之权也。或反证若比,或遥引如兴;一事互为详略,异撰忽尔同编,品节之理也。言之不文,行之不远。聚公私之记载,参百家之短长,不能自具心裁,而斤斤焉徒为文案之孔目,何以使观者兴起,而遽欲刊垂不朽耶。且国史徵於外志,外志徵於家牒,所徵者博,然後可以备约取也。今之外志,纪传无分,名实多爽,既以人物列女标为专门,又以文苑乡贤区为定品;裁节史传,删略事实,逐条附注,有似类书摘比之规,非复古人传记之学;拟於国别为书,丘分作志,不亦难乎?又其甲科仕宦,或详选举之条;志状碑铭,列入艺文之内。一人之事,复见叠出,或注传详某卷,或注事见某条;此殆有类本草注药,根实异部分收;韵书通音,平仄互标为用者矣。文非雅驯,学者难言。今以正史通裁,特标列传,旁推互证,勒为专家,上裨古史遗文,下备後人采录;庶有作者,得以考求。如谓不然,请俟来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51

    主题

    4万

    回帖

    45万

    积分

    王牌队员

    Rank: 8Rank: 8

    积分
    458385
    发表于 2016-5-5 21:04: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学○和州志阙访列传序例

         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又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夫网罗散失,?绎简编,所见所闻,时得疑似,非贵阙然不讲也。夫郭公夏五,原无深文;耒耜网罟,亦存论说。而《春秋》仍列故题,《尚书》断自《尧典》;疑者阙而弗竟,阙者存而弗删,斯其慎也。司马迁曰:“书阙有间,其轶时时见於他说。”夫疑似之迹,未必无他说可参,而旧简以古文为宗,百家以雅驯是择,心知其意,所以慨然於好学深思之士也。班固《东方朔传》,以谓奇言怪语,附著者多,遂详录其谐隐射覆琐屑之谈,以见朔实止此,是史氏释疑之家法也。陈寿《蜀志》,以诸葛不立史官,蜀事穷於搜访,因录杨戏季汉名臣之赞,略存姓氏,以致其意,是史牒阙文之旧章也。(寿别撰《益部耆旧传》十卷,是寿未尝略蜀也。《益部耆旧传》不入《蜀志》,体例各有当也。或以讥寿,非也。)自史学失传,中才史官不得阙文之义,喜繁辞者,或杂奇邪之说;好简洁者,或删经要之言;(《晋书》喜采小说,《唐书》每删章奏。)多闻之旨不遵,慎言之训误解。若以形涉传疑,事通附会,含毫莫断,故牒难徵,谓当削去篇章,方合阙文之说;是乃所谓疑者灭之而已,更复何阙之有?郑樵著《校雠略》,以谓馆阁徵书,旧有阙书之目;凡考文者,必当录其部次,购访天下。其论可谓精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51

    主题

    4万

    回帖

    45万

    积分

    王牌队员

    Rank: 8Rank: 8

    积分
    458385
    发表于 2016-5-5 21:04:28 | 显示全部楼层
         窃谓典籍如此,人文亦然。凡作史者,宜取论次之馀,或有人著而事不详,若传歧而论不一者,与夫显列名品,未徵事实,清标夷齐,而失载西山之薇;学著颜曾,而不传东国之业,一隅三反,其类实繁。或由载笔误删,或是虚声泛采,难凭臆断,当付传疑;列传将竟,别裁阙访之篇,以副慎言之训;後之观者,得以考求。使若陈寿之季汉名臣,(见上。)常璩之华阳士女,(《华阳国志》有序录士女志,止列姓名,云其事未详。)不亦善乎?至於州县之志,体宜比史加详;而向来撰志,条规人物,限於尺幅,摘比事实,附注略节,与方物土产区门分类,约略相同。至其所注事实,率似计荐考语,案牍谳文,骈偶其词,断而不叙。士曰孝友端方,慈祥恺悌;吏称廉能清慎,忠信仁良;学尽汉儒,贞皆姜女;千篇一律,葭苇茫然,又何观焉?今用史氏通裁,特标列传。务取有文可诵,据实堪书;前志所遗,搜访略尽。他若标名略注,事实难徵,世远年湮,不可寻访,存之则无类可归,削之则潜德弗曜;凡若此者,悉编为《阙访列传》,以俟後来者之别择云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51

    主题

    4万

    回帖

    45万

    积分

    王牌队员

    Rank: 8Rank: 8

    积分
    458385
    发表于 2016-5-5 21:05: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学○和州志前志列传序例上

        《记》曰:“疏通知远,《书》教也。比事属辞,《春秋》教也。”言述作殊方,而风教有异也。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言坟籍具存,而作者之旨,不可不辨也。古者史官各有成法,辞文旨远,存乎其人。孟子所谓其文则史,孔子以谓义则窃取,明乎史官法度不可易,而义意为圣人所独裁。然则良史善书,亦必有道矣。前古职史之官不可考,《春秋》列国之良史,若董狐、南史之直笔,左史倚相之博雅,其大较也。窃意南、董、左史之流,当时必有师法授受。第以专门之业,事远失传,今不得而悉究之也。司马迁网罗散失,采获旧闻,撰为百三十篇,以绍《春秋》之业。其於衰周战国所为《春秋》家言,如晏婴、虞卿、吕不韦之徒,(《晏子春秋》、《虞氏春秋》、《吕氏春秋》,皆有比事属辞之体。即当时《春秋》家言,各有派别,不尽春王正月一体也。)皆叙录其著述之大凡,缉比论次;所以明己之博采诸家,折衷六艺,渊源流别,不得不详所自也。(司马迁《自序》绍《春秋》之业,盖溯其派别有自,非僭妄之言。)司马氏殁,班固氏作,论次西京史事,全录《太史自序》,推其义例,殆与相如、扬雄列传同科。范蔚宗《後汉》之述班固,踵成故事,墨守旧法,绳度不逾;虽无独断之才,犹有饩羊告朔,礼废文存者也。及《宋书》之传范蔚宗,《晋书》之传陈寿,或杂次文人之列,或猥编同时之人,而於史学渊源,作述家法,不复致意,是亦史法失传之积渐也。至於唐修《晋》、《隋》二书,惟资众力。人才既散,共事之人,不可尽知,或附著他人传末,或互见一二文人称说所及,不复别有记载,乃使《春秋》家学,塞绝梯航,史氏师传,茫如河汉。譬彼收族无人,家牒自乱;淄流驱散,梵刹坐荒;势有必至,理有固然者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51

    主题

    4万

    回帖

    45万

    积分

    王牌队员

    Rank: 8Rank: 8

    积分
    458385
    发表于 2016-5-5 21:0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夫马、班著史,等於伏、孔传经。大义微言,心传口授;或欲藏之名山,传之其人;或使大儒伏阁,受业於其女弟。岂若後代纪传,义尽於简篇,文同於胥史,拘牵凡例,一览无遗者耶?然马、班《儒林》之篇,能以六艺为纲,师儒传授。绳贯珠联,自成经纬;所以明师法之相承,溯渊源於不替者也。(《儒林传》体,以经为纲,以人为纬,非若寻常列传,详一人之生平者也。自《後汉书》以下,失其传矣。)後代史官之传,苟能熟究古人师法,略仿经师传例,标史为纲,因以作述流别,互相经纬。试以马、班而论,其先藉之资,《世本》、《国策》之於迁《史》,扬雄、刘歆之於《汉书》是也。後衍其传,如杨惲之布迁《史》,马融之受《汉书》是也。别治疏注,如迁《史》之徐广、裴骃,《汉书》之服虔、应劭是也。凡若此者,并可依类为编,申明家学,以书为主,不复以一人首尾名篇,则《春秋》经世,虽谓至今存焉可也。至於後汉之史,刘珍、袁宏之作,华峤、谢承、司马彪之书,皆与范氏并列赅存。晋氏之史,自王隐、虞预、何法盛、干宝、陆机、谢灵运之流,作者凡一十八家,亦云盛矣。而後人修史,不能条别诸家体裁,论次群书得失,萃合一篇之中。比如郢人善斫,质丧何求?夏礼能言,无徵不信者也。他若聚众修书,立监置纪,尤当考定篇章,覆审文字,其纪某书,编之谁氏,某表某传,撰自何人。乃使读者察其臧慝,定其是非;庶几泾渭虽淆,淄渑可辨;末流之弊,犹恃堤防。而唐、宋诸家,讫无专录,遂使经生帖括,词赋雕虫,并得啁啾班、马之堂,攘臂汗青之业者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IOS版APP下载:

    官方微信

    安卓版APP下载:

    官方微信

    随州市志愿服务联合会主办 手机版 小黑屋 szvf.com.cn Inc. 鄂ICP备20007109号-2 Discuz! X3.4 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