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6-5 22:24: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传体宜归画一也。列传行述入艺文志,前书已辨其非。然国史取材邑志,人物尤属紧要。盖典章法令,国有会典,官有案牍,其事由上而下,故天下通同,即或偶有遗脱,不患无从考证。至於人物一流,自非位望通显,太常议谥,史臣立传,则姓名无由达乎京师。其幽独之士,贞淑之女,幸邀旌奖,按厥档册,直不啻花名卯册耳。必待下诏纂修,开馆投牒,然後得核。故其事由下而上,邑志不详备,则日後何由而证也?夫传即史之列传体尔。《儒林》、《游侠》,迁《史》首标总目;《文苑》、《道学》,《宋史》又画三科。先儒讥其标帜启争,然亦止标目不及审慎尔。非若後世志乘传述碑版,统列艺文。及作人物列传,又必专标色目,若忠臣、孝子、名贤、文苑之类,挨次排纂,每人多不过八九行,少或一二三行,名曰传略。夫志曰轩实录,宜详於史,而乃以略体行之,此何说也?至於标目所不能该,义类兼有所附,非以董宣入《酷吏》,则於《周臣》阙韩通耳。按《史记》列传七十,惟《循吏》、《儒林》而下九篇,标出总目。《汉书》自《外戚》、《佞幸》而上七篇,标出总目。江都传列三策,不必列以《儒林》;东方特好诙谐,不必列入《滑稽》。传例既宽,便可载瑰特之行於法律之外;行相似者,比而附之;文章多者,录而入之。但以庸滥徇情为戒,不以篇幅广狭为拘,乃属善之善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