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论坛
  • 官方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随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云

    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超视距

    楚文化志

      [复制链接]

    951

    主题

    4万

    回帖

    45万

    积分

    王牌队员

    Rank: 8Rank: 8

    积分
    458385
     楼主| 发表于 2016-9-5 16:24:47 | 显示全部楼层
      卜筮是楚巫勾通人神的另一种方法。卜指龟卜,取龟兆以预测吉凶。殷代占卜以龟甲为主,兼用兽骨。一般是将龟甲、兽骨整治,凿孔以备用。占卜时,燃荆枝的于孔中,观其裂纹以说吉凶。楚人占卜亦用龟甲,凡所疑问,多用占卜以决之。《楚辞·卜居卜“余有所疑,愿困先生决之。”筮占是揲草以占吉凶的一种手段。《召魂》:“魂魄离敞,汝筮予之!”楚人卜筮有时分用,有时并用。包山楚简229简画有蛊卦、剥卦;239简画有颐卦和无妄卦,但具体解说并不同于《周易》。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951

    主题

    4万

    回帖

    45万

    积分

    王牌队员

    Rank: 8Rank: 8

    积分
    458385
     楼主| 发表于 2016-9-5 16: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楚君选择官员,有时采用枚卜的办法。所谓“枚卜”,即候选人依次行卜,得吉兆者当选。楚惠王十一年,楚国枚卜军事统帅,公孙朝得吉兆当选。

      楚人流行一种称为廷专的占卜方法,其方法是用折成小段的竹片以占筮。《离骚》:“索琼茅以廷专兮,命灵氛为余占之。”此外楚人还有占梦、占星等占卜方法。占梦是据梦以预测吉凶的一种占卜方法。《九章·惜诵》,“昔余梦登天兮,魂中道而元杭。吾使厉神占之兮,曰有志极而无旁。”《庄子·齐物论》:“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也。”占星是以以星象占验吉凶的一种占卜方法。周代就已设有专门的职官观测星象,记录二十八宿及行星的运行轨迹,用以占验人间祸福吉凶。先秦时楚人占星就十化普及,及至秦代楚地仍盛行占星术。秦简《日书》就有不少占星的记载。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951

    主题

    4万

    回帖

    45万

    积分

    王牌队员

    Rank: 8Rank: 8

    积分
    458385
     楼主| 发表于 2016-9-5 16:25:11 | 显示全部楼层
      春秋时期,楚国一方面是鬼巫之风长盛不衰,另一方面是理性精神与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春秋末,楚国出现了一位杰出的宗教思想理论家观射父。观射父,祖籍[若阝]人,楚昭王时大夫。观射父既参与国事,又通晓宗教礼仪,楚昭王有不明了的天地之事,都要向观射父请教。所以他的宗教思想理论,集中地保存在《国语·楚语下》所记观射父答楚昭王问话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951

    主题

    4万

    回帖

    45万

    积分

    王牌队员

    Rank: 8Rank: 8

    积分
    458385
     楼主| 发表于 2016-9-5 16:25:15 | 显示全部楼层
      观射父对原始宗教的发展作了系统的考察,为后世对原始宗教的了解与研究,提供了可贵的依据。他不可能对原始宗教作出科学的解释,但观射父的“民神不杂”、“民神异业”的说法,却指出了原始宗教最初阶段的实质,是符合历史实际的。在宗教活动上,观射父根据自春秋中期以来社会关系变动、新兴封建势力发展的实际,一方面强调祭祀的严肃性和规范性,以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另一方面又提出要爱惜民力,切不可以过度。观射父根据统治阶级的不同层次,以及被统治的庶民,明确地提出了不同的祭祀对象和“祀牲”。观射父完全按照商周以来宗教制度和周礼思想,来规范楚国的祭祀活动,以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在此同时,观射父鉴于时代变革的实际,在宗教观和祭祀问题上,又提出了一些适应时代要求的见解。如他认为:“夫神以精明临民者也,故求备物,不求丰大。”天神是精明的,它对地民的要求,不是丰大的祭品(牺牲),而是体具(身体完整)而清洁的祭品。在奴隶制出现危机时,观射父如此强调最高统治者要虔诚,“无有可慝于神者”,对楚国统治集团来说无疑是有告诫和规范作用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951

    主题

    4万

    回帖

    45万

    积分

    王牌队员

    Rank: 8Rank: 8

    积分
    458385
     楼主| 发表于 2016-9-5 16:26:18 | 显示全部楼层

    哲学思想


      老子即老聃(图1,老子像),春秋晚期人。《老子》又名《道德经》,分《道经》、《德经》上下两篇,为老子所作,后人略有增益。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两种写本,与通行本《道德经》编次不同,上篇为《德经》,下篇为《道经》。帛书《老子》的出土,为研究老子思想提供了新的资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951

    主题

    4万

    回帖

    45万

    积分

    王牌队员

    Rank: 8Rank: 8

    积分
    458385
     楼主| 发表于 2016-9-5 16:26:3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是道家始祖,是我国古代的大哲学家大思想家。由于他生活在奴隶制没落、新兴封建势力成长时期,反映在思想领域中的是重民轻天思想的高涨,作为担任过周守藏史的老子,虽然一方面笃信天命鬼神,另一方面又以极大的勇气,废黜了天帝鬼神的神圣权威,提出了一个新的宇宙本体棗道。在他看来,“道”是“万物之宗”、“象帝之先”、“为天下母”,是第一性的,宇宙万物是从它派生出来的,是第二性的,道于是取代了上帝,成了宇宙万物老祖宗。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951

    主题

    4万

    回帖

    45万

    积分

    王牌队员

    Rank: 8Rank: 8

    积分
    458385
     楼主| 发表于 2016-9-5 16:26:5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老子看来,道是经常无为的,但它却能创造一切,统治者只要听其自然,无所作为,实行较为温和的政策,人民群众就会服服贴贴地服从统治,出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第三七章。)那样一种局面。显然,老子的“无为而治”的实质,就是要维护他所向往的理想社会秩序,不愿看到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为了真正做到“无为而治”,老子一方面反对统治阶级“有为”而治,以为“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老子》第三章。);奉劝国君“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同上。);反对各大国争霸和兼并战争,认为“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老子》第三一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老子》第三○章。);另一方面又主张实行“愚民”政策,认为“古之善为道者,非所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老子》第六五章。),只有实行“绝圣弃智”、“绝仁弃义”,才能收到“民利百倍”、“民复孝慈”(《老子》第一九章。)的效果。他还鼓吹:“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老子》第三章。)这就是说,民众只有成为愚昧无知的劳动工具,才便于统治者实行统治,这才是“圣人之治”。所以老子在教育问题上也是采取虚无主义态度的,说什么“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老子》第二七章。)。“善人者”和“不善人者”是相对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复归于同一,这就无所谓教育不教育了。一方面是“使民无知无欲”,另一方面又“不贵其师”,这个社会“虽智大迷”,却得其“要妙”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951

    主题

    4万

    回帖

    45万

    积分

    王牌队员

    Rank: 8Rank: 8

    积分
    458385
     楼主| 发表于 2016-9-5 16:27:10 | 显示全部楼层
    ?   老子在“无为而治”的思想指导下,又进一步提出了“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蓝图。这样的社会,车、船、军队、武器、文字等等都被废止了,人们无知无欲,永不迁徙,老死不相往来,所谓“生而不有”(虽生产而不私有)、“为而不恃(虽劳动而不据有劳动成果)、“长而不宰”(虽有长者却不拥有权力),一句话,“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第八一章。),完全回到氏族制社会。可见,老子目睹现实,深为纷繁的社会关系所困扰,看不见社会发展的趋势,最好的办法还是回到原来结绳记事的时代中去,这与“道法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是完全一致的。应该说,老子不满当时奴隶主贵族统治的残暴性与虚伪性,指斥他们为“盗竽”,是有进步性的,但他又看不惯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所作所为,鼓吹向后看开倒车,向往人类社会的开端,则是一种没落的阶级意识,完全是行不通的。老子的从“无为而治”到“寡国小民”社会的描绘,是他所处时代与现实环境的产物。除了春秋时代这一大历史背景给老子思想以深刻的影响外,老子的故乡陈国,地处中国,一直为楚国北上争霸及其他中原大国争夺的焦点,人们深受其害,统治者也惶惶不可终日。在这一特定环境氛围下,老子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以及厌战反战、“寡国小民”思想就不是偶然的了。老子的天道观虽然是唯心主义的,但却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因素。老子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看到客观世界变化无穷,认识到天地万物都存在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并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如他所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老子》第二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正复为奇,善复为妖。”(《老子》第五八章。)等等。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老子还进而提出了“柔弱胜刚强”的思想。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老子》第七八章。)又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老子》第三六章。)要想制服对方,自己则先让一步,以后发制人。无疑的,这一弱胜强思想,大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兵家思想,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由于时代的限制性,老子对事物的认识是有缺陷的,如他认识到事物的转化,却无视事物转化的条件与质的区别,事物的发展和转化,只停留在循环往复上面,“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反者道之功”,最终导向了形而上学,为相对主义大开方便之门。同时,他还强调“圣人不行而知”,隔绝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说什么“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老子》第四七章。),显然,这是一种唯心主义先验论。老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完整宇宙观的哲学家,且思想丰富,给后世以深刻的影响,在中外哲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951

    主题

    4万

    回帖

    45万

    积分

    王牌队员

    Rank: 8Rank: 8

    积分
    458385
     楼主| 发表于 2016-9-5 16:27:26 | 显示全部楼层
      庄子著作是道家的主要代表作,书名即称《庄子》。据《汉书·艺文志》说,《庄子》一书有52篇,现存只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计33篇。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著,外篇、杂篇为庄子后学著。内容丰富多彩,文字汪洋恣肆,多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无论在哲学上或文学上,均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思想,故历史上老庄并称,道家思想又称为老庄思想。   在宇宙观方面,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庄子·大宗师》。)的,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莫知其高,莫知其终”(同上。)这种超越感觉的道,却是世界万物的本源,“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同上),否定了世界有神的主宰,具有泛神论的色彩。同时,庄子又进而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我即道,道即我,道就成为主观精神的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951

    主题

    4万

    回帖

    45万

    积分

    王牌队员

    Rank: 8Rank: 8

    积分
    458385
     楼主| 发表于 2016-9-5 16:27:38 | 显示全部楼层
      庄子思想的可贵之处,是具有朴素的唯物自然观和辩证法因素。他认为“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道者为之公”(《庄子·则阳》),气,即物质自然性,故其主观精神的道,是与客观自然的气分不开的。庄子继承和发展了春秋后否定天命观的思想,认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气”(《庄子·知北游》。),死,亦为客观自然的事,无君臣尊卑之别,这无异揭示了人的自然属性,否定了权贵奴役人民的合理性。他指出客观事物都是变化的,“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庄子·秋水》。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IOS版APP下载:

    官方微信

    安卓版APP下载:

    官方微信

    随州市志愿服务联合会主办 手机版 小黑屋 szvf.com.cn Inc. 鄂ICP备20007109号-2 Discuz! X3.4 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