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论坛
  • 官方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随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238|回复: 6

    文化公园的桥故事

    [复制链接]

    381

    主题

    5598

    回帖

    8万

    积分

    红钻队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2077
    发表于 2014-12-25 12:05: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传播文明,引领风尚,关注随州文明建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苔花小小 于 2014-12-25 13:04 编辑

                         文化公园的桥故事
                               李旭斌
                                           一
          随州文化公园是一座以展示随州地域文化为主题,集文化纪念、生态休闲、健身娱乐为一体的开放式综合性公园。由于地域文化的特殊性,其设计也有明显的独具匠心之处,富含创意之举,具有不可复制的特点。游走于公园山水园林里,你会看到,设计者充分利用了现有地形,将自然与文化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依托山体、广场、道路、水面、桥梁等为载体,运用多种表现形式,积聚历史故事、展示上古人文风貌,使公园成为城区一方醇厚的文化缩影。其中的桥梁文化,更是缩影文化的一大亮点。

         都知道我国有四大古桥:河北赵州桥、泉州洛阳桥、北京卢沟桥、潮州湘子桥,这些桥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算起来我们随州略高一筹,应该有“五大古桥”,他们分别是:姑嫂桥、通津桥、紫石桥、度蚁桥和岁丰桥。随州的“五大古桥”,分布在全市9636平方公里的版土面积内,要想走近它们、读懂它们,费时费力不说,还必得付出一场劳苦奔波。令人欣慰的是,如今的“五大古桥”通过缩影文化的展现方式,终于积聚一起,现身在随州文化公园。

         漫步随州文化公园,放目扫描,这里的桥很显眼,目前已经基本完工的大概有大小八座。让人感到异样的是,这些桥的通途作用都不太凸显,有的甚至是可有可无,或者干脆就说是“聋子的耳朵”。然而这种“摆设”也用心良苦,别出心裁,因为它的文化担当大于实用功能。如今看来,虽然新修是泥水未干,但作为一种文化工程,这种实物的视觉效应远优于言语、文字和图片。

         是人都要走路,是路都离不开桥。桥是路的延伸,给人们带来交通的便利,没有桥,人们就失去了接应,失去了贯通。所以人们离不开桥,我国是桥文化的故乡,自古就有“桥的国度”之称。我国古代桥梁的建筑艺术,有不少是世界桥梁史上的创举,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因而,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修桥,爱桥,颂桥。

         我国的桥文化多以桥梁为实体,集中反映各时代的思想文化成果和科技文化成果。它是各个历史时期文化、社会和生产力水平的典型标本,能显示人类对自然的征服能力。如今,随州文化公园的桥,也是从爱桥,颂桥开始的,她还兼顾着挖掘桥内涵、宣传桥文化、传承桥精神的多样功能。
    分享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51

    主题

    4万

    回帖

    45万

    积分

    王牌队员

    Rank: 8Rank: 8

    积分
    458385
    发表于 2014-12-25 12: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公园的整体设计不错,其中的桥为公园增色不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1

    主题

    5598

    回帖

    8万

    积分

    红钻队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2077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5 13:05: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苔花小小 于 2014-12-25 13:06 编辑

                                      二
        桥文化内涵丰富,从古到今,从政者一般都专注于创造桥梁政治文化。古代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人民的好口碑,是清官们的好理想,造桥修路是一项重要的从政目标,当政者亲自主持造桥是一种优秀的政治文化传统,同时他们也随和民众,将美好的心愿与祝福蕴含其中。为追求美好,智慧的桥梁师在桥梁上创造了许多雕塑艺术的奇葩。他们按照民俗文化的需要,设计各式桥饰艺术作品。有的桥头设计了石狮石、各式吸水兽石刻,以承担着桥梁守护神的角色。有的在桥柱上设有狮子石雕、麒麟石雕、大象石雕、葫芦石雕,桥栏石上设有双龙戏麒麟、双狮戏绣球等,这些民族传统题材的桥饰,都各具不同的地方特色。十分精美,至今仍让人赞不绝口。例如“通津桥” 和“岁丰桥” 都有当政者的参入,都渗入了美好追求。
        通津桥有两座,一座在随州文化公园东区的东北角,一座东区的东南角,同是南北贯通,在一条路线上。
         原通津桥位于随州城南关,建于元代。“通” 即通达、和畅之意;“津”即要地,象征财富和权力。当时有大通津桥和小通津桥,俗称头道桥、二道桥,两桥相距50米。两通津桥是公共通途,起初是否官建有待考证,后因居民侵占桥基,濠水渐凅,到明嘉庆25年,知州朱天秩依顺民意,主持疏浚,濠水复通。朱天秩曾在随州为官一任,有关他的很多事不被后人所知,就因为复通了通津桥才为后人所记载,可见桥文化对名德的滋养。1949年,人民政府将原石板桥面铺装混凝土予以加固,使之更加通达和畅,这无疑又是一得民心之举。到1981年,老桥实在不可满足新的交通需求,扩建新桥,老桥寿终。如今复修的通津桥,护栏以蝙蝠造型为设计元素,图案中的蝙蝠经过大胆的美化,卷曲而又舒展的线条揉进如意的元素,转而变成了逗人小精灵。游人看它在云朵间翩翩起舞,正应了一句好口彩:福运从天降,通津临随州。
         岁丰桥在文化公园西区南部,连接着湖心小岛和南岸。
         原岁丰桥横跨在城西花溪河上。出古城随州西门,过城壕,便是绿堤柳岸、清水碧波的花溪河。岁丰桥青石单拱,五米来宽,十来米长,清一色的青石条砌就。花溪河土名叫流水沟,一年四绿水长流,水面不宽,但河深水足。
         看了《随州志》,方知那岁丰桥是明朝弘治十年建的,李充嗣在随州为官,留下许多建筑物,惟有岁丰桥长存。此桥原在“城西一里跨合溪上”,大概因桥设计不好,每当涨水季节,河水倒灌,使之泛溢成灾。弘治十年,李充嗣“于南百步外改建石桥,”御史宗彝作记,称之李公桥,州人仍沿袭称岁丰桥。李充嗣为使桥基稳固,以铁链联系两端桥墩。水底铁链因波光粼粼,仿佛像蠕动的蜈蚣,于是就有“岁丰桥下铁蜈蚣”,还被视为随州三宝之一。随州的三宝是:“飞来土,自来钟,岁丰桥下铁蜈蚣。”“岁丰桥下铁蜈蚣”近五百年了,一直讹传至今。此桥于道光二十八年再次被洪水冲崩。咸丰二年乡人捐资修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1

    主题

    5598

    回帖

    8万

    积分

    红钻队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2077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5 13:07: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苔花小小 于 2014-12-25 13:09 编辑

                                            三
         桥文化有许多社会学的内容,既承载有文学家的诗赋神韵、艺术家的造型艺术;又包涵有政治家的从政目标、当官者优秀的政治文化传统;还有全民为铺路修桥捐款,为建桥出义务工的社会公德。有的因出了特殊的人和特殊的事,在特殊环境和时段,古桥更有它的权威和神圣:如“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规定。这是古桥的伦理文化、民俗文化。随州的“紫石桥”如此因素很浓。
         紫石桥展示在随州文化公园东区的东南角,距通津桥只百步之遥,不同的是方向,通津桥是南北贯通,紫石桥是东西贯通。紫石桥为五孔,一大石拱带两边各两个小石拱。桥身整体设计成紫色,与桥名相呼应。
         原紫石桥位于曾都区府河镇现光山东麓。出随州城,驱车南行30公里余,在府河镇的紫石铺村集市西侧,紫石桥飞跨于徜徉沃野的石板河上。整座桥为四墩、五孔和两个桥八字组成,桥面5根石条并连为宽,由2000多块长方、圆柱、三角的几何形体大型红石垒砌而成。其名曰:“紫石长桥。”
          紫石桥古为随州八景之一。据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重修《随州志》记载:“紫石铺桥在州南60里,建始无考,明知州晋承命重修,旧志以紫石长桥为随州八景之一。”据此史料推算,该桥原始建设时间该在唐代。如今是随州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古桥之一,也是一处难得的古代桥梁历史的见证。
         《随州志》卷三十一,“艺文”上有夸赞诗,题为《紫石长桥》:“屈曲悬梯截水湾,红尘绝处见仙山。龙光直射银河表,虹影遥横玉峡间。平陆西来通坦道,大江东去架狂澜。无人渡海求仙药,我欲从之借羽翰。”
         紫石桥的建筑艺术实在难能可贵,堪称一绝。桥护栏刻有唐朝官府常有的“鹿角虎面鸟翼”图案,意寓“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据当地人流传,桥附近过去上有肖家岗,下有祖师堂,因肖家岗出了个国家功勋,朝廷封了大官,为表彰肖姓人的功德,御旨人们经此桥时, “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紫石桥整体为紫色石头所建,桥由此得名,其精湛的技术显示出随州先民的智慧和力量,它与古老的随州历史相辉映便可见一斑。
              历史变迁,岁月轮回,紫石古桥如今已被搁置少用。它历经苍桑,风刀霜剑,桥体上布满斑驳的史苔,仍犹如一位穿越远古时空的老人,向人们展示出雄健的体魄。这也许是是随州文化公园要选取它、展示它的主要用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1

    主题

    5598

    回帖

    8万

    积分

    红钻队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2077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5 13: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苔花小小 于 2014-12-25 13:14 编辑

                                       四
         很多桥与有关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关,人物和事件会给桥文化赋予特定的内涵。如泸定桥泸有红军强渡的军事文化;卢沟桥有“七七事变”揭开抗战序幕的政治文化等等。随州的    “姑嫂桥”也与古代的两个民间女子有关。
         原姑嫂桥位于大洪山海拔300米的三步岭上。
         三步岭上的姑嫂桥有姑桥和嫂桥之分,姑桥,桥长 6米,宽1.3米,桥拱距沟底20米;前行30米就是嫂桥,长2米,宽2.2米,桥拱距沟底16米。两桥均为条石砌成,古朴典雅,小巧灵秀,依山傍岩,互相呼应。在古代,这两座桥所连接的古道,是大洪山腹地深处的唯一通道,这两座桥的建桥时间已不复可考,据说早在唐代。
         清嘉年间《重修桥路记》之碑文言:三步岭为大洪山以下之要关,会花山、太阳山纵结于东,村落繁衍,地广人稠。而岭当其冲,实乃南北行人之要道也。大路通天,山势险要,而过去的三步岭上仅搭有一道木桥,木筒滚圆,滑而不平,两旁又没栏杆扶手。晴天易行,雨天难走,晚间逾越,更显艰险。桥下沟壑、万丈深渊,心胆功能不健全者就是白天、晴天也不敢举步……可见那时此桥对当地人们的重要性。以清嘉年间《重修桥路记》碑推考,两桥翻修后也已经历了200多年风云。
         姑嫂桥为连接各个山寨的交通咽喉。据传当年的绿林英雄在山上时,曾专门派将领驻守这两座石桥,他们曾经以此天然屏障作为防御堡垒多次打败敌人的进剿围攻。面对这两座石桥,敌人也只有扼腕叹息、望桥兴叹。绿林军中曾有小调讽刺官军:“丛是朝中千军师,见了姑嫂也落败”可见当时此桥战略意义的重要性。
         在古代,三步岭是直达洪山要道。早在唐代宝历(826年)年间,慈忍大师来大洪山建大佛殿,设钟鼓楼,护法珈蓝,大兴佛教,姑嫂桥桥那时连接的道路可算是信教民众前往洪山寺朝圣的必经之路。如今,山涧崖壁还依稀可见赞誉“姑嫂桥” 题诗,具体年代、谁人之作无法考证:
                    千年古道尘未消,
                    伫立峭壁忆前朝。
                    天公不与行人便,
                    难得姑嫂造二桥。
         从名称、碑记、传说所考证, 姑嫂桥均为古代两位贤德女子所建。姑嫂桥的传说颇为传奇:
         在很久很久以前,三步岭上住着一户人家,父母早已谢世,哥哥新婚不久,妹妹闺中待嫁。这天,哥哥将姑嫂俩织的布拿到集市去卖。因回来晚了,在木桥上一脚没有踏稳,摔下深涧,忍痛拼命趴到家门口,却再也进不了家门。
         姑嫂俩强忍悲痛,誓不再嫁,二人同心,日夜织布、种田,历经千辛万苦,广筹资金,在乡邻的帮助下,终天在三步岭上新修起两座坚固的石桥来。
      桥通路大。来往的行人更多了,为了行人的方便,姑嫂二人又在山头拱起茶棚,让行人喝茶解渴。姑嫂百年之后,人们为了纪念她们,不断地集资复修姑桥、嫂桥,虽然人们至今不知这姑嫂俩的姓氏,而姑嫂俩修桥、续水的壮举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间。
      姑嫂桥下有沟壑,传说是杨腊洪将军控管地穴得到了穿山甲,沟壑由穿山甲穿出来的。时至今日,这里是天然的旅游风景区,避暑胜地,古桥已不复存在,但“姑嫂桥”的名字永存,清嘉庆十二年所立的《重修桥路记》碑记不可磨灭;姑嫂两人忍悲建桥的故事早已经深入人心。姑嫂桥不朽万古!后人为铭记姑嫂二人修建“姑嫂桥”的功德, 特在山上塑立姑嫂二人雕像。
    这两座看似平凡又不平凡的小桥,见证了多少的风风雨雨,如今许多年代早已过去,横亘于深山幽谷之中的姑嫂桥却仍然代表着当地人民的勇敢和善良,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随州文化若少了她们的故事,那一定不尽完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1

    主题

    5598

    回帖

    8万

    积分

    红钻队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2077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5 13: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苔花小小 于 2014-12-25 13:19 编辑

                                           五
          各类学者、文人都从各个不同角度创造着桥文化。如众多的桥联、桥碑、桥名、桥画、桥梁摄影、桥梁书法、桥梁论文、桥梁故事、桥梁文学作品,都是桥梁文化的产品。州是炎帝的故乡,炎黄子孙有三教同源之说,古桥中更有三教同桥的文化现象。中国有很多宗教信仰者,在桥梁上不可避免地沾染着一些宗教文化。在众多为造桥捐款的善德碑上,都留下信徒和善男信女的名字。随州广水的 “渡蚁桥”既和文人墨路有通,又与宗教千丝万缕。
         渡蚁桥建在随州文化公园东区的东边,距上通津桥很近,东西跨过一条边渠。设计采用宋代风格,两边护栏图案以蚂蚁的夸张变形为设计元素,寓意二宋以竹渡蚁的美德。
    原渡蚁桥在广水的应山城南门外,现如今,还留有渡蚁桥的遗迹。
          据传,北宋时期,应山城的南门外有座法兴寺。法兴寺院环境幽雅,和尚精通文墨,民间的书生们都喜欢到这里读书。后来,寺里干脆设起了学馆。
        那一年,从德安府搬来一家姓宋的,宋家有两个小孩酷爱读书,一个叫宋庠,一个叫宋祁,每天必到法兴寺读书,从不间断。
    几年后的一个夏天,狂风暴雨后,兄弟俩感觉闷热,拿上书到了寺外小河边的柳荫下。宋庠朝堤下一望,发现蚂蚁!原来小河的洪水猛涨,淹没了位于堤半腰的一个蚂蚁窝,密密麻麻的蚂蚁从窝里爬出来,正在水面奔命挣扎。宋祁看见说:“真可怜,这些蚂蚁都快淹死、冲走了!”宋庠提议说:“我们快去把蚂蚁救起来吧。”宋祁说:“那就快点!”于是兄弟俩各折了一根柳枝,爬到堤坡下把蚂蚁往堤岸上扫。可扫起的数量有限。绝大多数的蚂蚁还在水里。宋祁急了,说:“想么办法让它们自己爬上来就好了。”宋庠机灵一动说:“有了,你在这儿用柳枝把蚂蚁拦着,莫让水冲走,我去寺里找样东西来。”说罢,他转身跑回寺院。不一会儿就拿来了一把刚折的竹枝,另有一包向和尚讨来的糖。兄弟俩把竹枝编成辫儿当“桥”,在上面敷上糖,再横伸到水里,蚂蚁闻到糖味,就纷纷爬上了“竹桥”。二人见蚂蚁都上了“竹桥”,然后又另找新居去了,这才放心地去读书。
       后来宋庠、宋祁同时进京赶考,兄弟俩才学超人,都写出了上好的文章。偏偏宋庠偶尔疏忽,将文章中“蝼蚁尚且偷生”的“蚁”字写掉了一点,觉察时已经出了考场,宋庠急得不知如何是好。
         主考官打开宋庠的考卷时冷不丁拂出一只蚂蚁,他当时并没有在意,只顾阅读文章,读到那个“蚁”字,见一只蚂蚁一动不动地爬在字上,他用手将蚂蚁拂开,这才看出“蚁”写少了一点。主考官读完全文,对宋庠的文章一再拍案叫好,只可惜有个字少了一点,影响了录取。他很惋惜,转眼再看那个“蚁”字,万没想到,那只蚂蚁竟然又蜷爬在那少写的一点上。主考官暗暗称奇,派人暗地查访,得知了宋庠、宋祁编竹桥渡蚁的故事。主考官赏识宋庠“有德”,原谅了那个错字。
         判卷结果,二宋双中首甲。按成绩小宋(祁)是头名状元,大宋(庠)是第三名探花。皇上宣新科进士进殿,钦赐宋祁头名状元时,宋祁伏地不起,皇上就问:“赐你头名状元,你为何不谢?”宋祁说:“按照礼仪,弟不在兄先,兄长宋庠不宜在我之后。”皇上说:“哪有兄弟同点状元的?”宋祁连忙叩谢说:“谢主龙恩!”结果皇上亲自调整名次,把宋庠调到第一,将宋祁改为第十。就这样,大宋成了状元,小宋虽然不是状元,也跟状元没得两样。
         应山人接到二宋金榜高中的喜讯,就在二宋渡蚁地地方,架了座石桥,取名叫“渡蚁桥”,在渡蚁桥旁边,修了座兄弟状元牌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1

    主题

    5598

    回帖

    8万

    积分

    红钻队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2077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5 13: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桥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遍布在神州大地的桥,编织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连接着世界的四面八方。中国古今桥梁的科学技术,不少都曾走在世界桥梁建筑的前列,许多桥梁样式仍继续对世界近代桥梁建筑产生影响。中国的桥能融入环境、美化环境,具有很搞艺术功能,一座著名的桥梁就是一个地方亮丽的风景线。它是活的文物瑰宝,记载着许多珍贵的史料,桥文化的研究,正在催生出桥文化的新门类。如桥梁考古学、桥梁旅游经济学、古桥价值评估学、古桥维修保护学、仿古桥梁建筑学等等。这些新的文化门类会带动新的产业门类的发展。新的时期,更需要新挖掘、研究,需要让更多人当桥的知音。随州文化公园等于为更多的人们此开启了一扇桥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IOS版APP下载:

    官方微信

    安卓版APP下载:

    官方微信

    随州市志愿服务联合会主办 手机版 小黑屋 szvf.com.cn Inc. 鄂ICP备20007109号-2 Discuz! X3.4 Powered by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